“投产的不全是Cursor9系列发动机,Cursor9系列只占了3万台,其余的是Nef系列中重型柴油发动机。”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一位高管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据透露,国产的Cursor9是10L电控发动机,功率可达460马力。
这位高管告诉记者,上汽菲亚特红岩对内、对外供应量的划分只是一个初步规划,可以肯定的是,“多出来”的6万台并不是全部供应给海外,也包括集团外市场。“目前的一切仍在规划之中,对于上汽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
上汽菲亚特红岩发动机“谜底”逐渐揭开
6月15日,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与此同时成立的还有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据了解,上汽菲亚特红岩将在2008年10月开始投产,初步规划产能10万台,4万台供给上汽红岩依维柯,6万台供应集团外市场。
新增的10万台产能是否会改变重型柴油机市场的格局?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能否影响到行业格局,还是取决于其价格、成本、性价比等关键因素。”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国内发动机企业最关注的就是上汽依维柯红岩将生产什么产品、产品价格和性能的情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谭秀卿表示,依维柯品牌在国外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其性能颇有竞争力。
一汽锡柴销售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汽菲亚特红岩的加入,意味着行业又多了一个对手,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汽大柴一位技术负责人认为,上汽菲亚特红岩的竞争领域主要是重型柴油机,由于大柴没有这种大马力产品,对大柴没有什么影响。记者了解到,大柴和道依茨合作的发动机最高功率不过300马力。他告诉记者,上汽菲亚特红岩的竞争对手包括潍柴、锡柴和玉柴,对这三家影响最大,尤其是对斯太尔发动机的冲击。可以预见,在未来两三年,重型柴油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自产发动机企业超70%
除了不久前刚刚成立的上汽菲亚特红岩,8月8日,西安康明斯正式开业,投产康明斯ISM 11L电控重型柴油发动机,年产能可达5万台。至此,又有两家主流重卡企业的发动机配套厂将在明年形成产能。对于整个行业来说,2008年后,10L以上重卡发动机市场将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
明年1月1日,国Ⅱ重型柴油机停止销售,更加快了重型柴油机格局的变化。汽车专家杜方慈表示,在排放标准上,从国Ⅱ到国Ⅲ的进化是一个坎,这之间需要技术等多方面的提升,比如说电控系统和共轨技术。因此,谁在发动机新一轮升级换代中占据了先机,就意味着有可能改变原本在行业中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国内重卡销量前7位企业已有5家自建或合资成立发动机厂,占到了71.4%。一汽解放有锡柴和大柴配套;重汽有杭发厂和章丘厂两个发动机生产基地;东风商用车公司有东风康明斯配套,此外还引进雷诺dCi11发动机。据传,福田欧曼有自建发动机厂的打算,与奔驰和康明斯进行合作。北方奔驰也有扩大同为内蒙古一机集团旗下的华柴道依茨发动机配套份额的意图。而就在两三年前,前7位企业只有3家拥有下属发动机厂,占42.8%。
潍柴一位负责人对此表示,重卡发动机行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技术含量也会变得更高。
独立发动机供应商压力倍增
主流重卡企业自建发动机厂渐成趋势,与此同时,依附于主机厂的发动机企业也在逐渐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加对外配套比例。对于独立发动机企业来说,形势无疑变得更加严峻起来。
一汽锡柴销售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锡柴给集团外供货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不到50%,以后有望达到50%。扩大集团外供应,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也表明对其产品认可度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重汽杭发厂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杭发外销的比例不到30%,如果杭发搬迁扩大产能后,外销的比例会扩大。东风康明斯也有半数的产品销售给集团外市场。
一直意图在重型发动机领域有所作为的玉柴已经感到了压力。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天生坦言:“玉柴一直也在关注此事。”现在自建发动厂的重卡企业不少,明后年重卡发动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整车厂肯定希望多配自己的产品,“但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玉柴还是有机会的。”
李天生告诉记者,国外发动机进入中国有一个国产化的过程,这就为玉柴赢得了时间。目前,国内重卡发动机在可靠性、生产一致性上与国外发动机仍有差距,这是受到国内整个零部件质量水平制约的。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后,必须用国产化来降低成本,在降低成本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上述问题。此外,玉柴采取“用户包围整车厂”的策略,激励用户在购车时指定用玉柴的发动机。目前,玉柴10L重型机主要为东风配套,双方一直存在战略合作关系,玉柴希望通过东风来实现重型机“突围”和包围斯太尔机型的目的。
在采访中,潍柴相关人士则告诉记者,潍柴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担心。在他看来,重卡发动机行业这两年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这两年国内情况来看,本国的发动机企业没有增加,合资的企业却多了起来,但从进入中国的国外发动机企业来看,目前仅有康明斯站住了脚跟,这也是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才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他认为国外发动机要想进入中国,从刚开始谈判、签订合作协议、投产到被国内市场接受,需要5年的时间,从国产化到价格开始降下来以及售后服务建设等,需要更长的时间,“大概是10年”。因此,这个时间差给国内企业留下了准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