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转变竞争方式  小柴行业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日期:2007-11-26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cfmif  点击:

据行业统计,2006年全国单缸柴油机产量达815万台、10500万千瓦,多缸小柴油机产量192万台、8000万千瓦,两者合计1007万台、18500万千瓦,在全国柴油机总产量中,按台数计占93%、按缸数计占83%、按功率计占70%。可以看出,小型柴油机是全国柴油机行业,乃至全国内燃机行业量大面广的、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领军企业持续稳步发展

  近三年来,常柴、时风、常发和江动4家企业一直以70万~100万台的年产量,合称单缸柴油机行业的四大金刚,他们的生产集中度及市场占有率从2005年的42.94%43%,升至2006年的43.82%43.95%2006年产量为20万~70万台的企业仍为如皋柴、亚美柯、常工、常林、常通、峨嵋、莱动,新入围的有金飞鱼、金坛柴,出局的有五菱、四达、常内和东方,企业数由2005年的11家减为9家,生产集中度及市场占有率从2005年的32.76%32.66%,降至2006年的27.46%27.35%2006年产量在10万~20万台的企业有五菱、三环、四达、联凯、常内、四方、东方和丹阳,共8家企业,比2005年增加了1家,出局的有常丰、滨湖和全柴3家企业,本阵营的生产集中度及市场占有率从2005年的10.96%11.02%,升至2006年的14.59%14.55%

  全国多缸小柴油机行业近三年主要企业的产销动向是:产销在10万台以上的企业由4家增至5家,这些企业依次是云内、全柴、朝柴、玉柴、扬动;产销在5万~10万台的企业由7家增至10家,依次是江铃、洛拖、四达、新昌、扬柴、常柴、锡柴、莱动、力佳、福田。2006年同比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均有显著增长,10万台以上的阵营从36.54%36.63%,升至41.98%42.29%5万~10万台的阵营从32.13%32.29%,升至39.91%39.83%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小型柴油机行业,无论是单缸柴油机企业,还是多缸小柴油机企业,近三年来领军企业得到了持续和稳步发展。

  转变竞争方式是关键

  近年来,农机社会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较快,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国内市场单缸柴油机的需求将减至700万台左右。而随着物流运输主力,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吨位车辆及工程农机领域配套的发展,国内多缸小柴油机的产销可望达到250万台/年。

  目前小型柴油机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化,各企业产品的特点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你的改进就等于我的提高,你为了降低成本所采取的材料代用方案,就是我的措施;你选定的达标配置,就是我的应对举措。为此,在产业升级中区分共有知识和诀窍,自主创新、自主产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协会做好中介、推介和仲裁等工作。

  不断出台的法规标准为小柴行业产业升级带来了动力和压力。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轻型车新车发动机排放如不达到国3200771即不允许申报,200871起将不允许销售。然而现在国3的车型和机型远不如当年实施国2那样充分,何况油料品质也远不能满足要求,加上OBD(随车检测诊断系统)也将在一年后才开始安装。为此,在国3实施操作中,企业的准备的确没有国2产品当年投放时那么从容。

  2006年全国单缸柴油机产销依次达815万台及813.3万台,同比值依次以892.4万台、888万台各下降9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将单缸柴油机从量能的扩大转到质量的提高提到了议事日程。在节能、减排政策指引下,第二代单缸柴油机如何搞,与产业政策有关,与许可证换发工作设限也有关,与十一五换代要求更有关,它已成紧迫的讨论议题。实现产品的换代,企业是主体,各企业的产品在数十年滚动发展中也逐步变化,但不可能出现突变性面目全非的第二代产品。科学合理的继承性将伴随参数体系或减排、节能、节材、降噪具体要求而明朗化。对于涉及配套变动较大的结构还涉及配套同步开发的合作计划,因此观念的转变、不同企业同类产品差异化的拉大,势必冲击现行配附件社会化供应体系,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工作如何开展,这样的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而解决这个问题将取决于主机企业与配附件企业实力的博弈。在行业企业数量尚多、缺乏一个主机企业足以引导一系列配附件企业的背景下,强势企业的强强联合、协会的协调与组织正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小型柴油机产品都是技术成熟、供大于求型,价格上涨空间不大,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正面临转变与突破的机遇。企业要转变自己的增长方式,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粗放型为集约型,二是从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使企业从低成本竞争力转向创新竞争力导向是企业成长的惟一选择。从长期来看,消费理念、消费层次的必然提升将不断促进产品技术水平向高端倾斜,无疑这是企业提升形象与产品收益的需要,也是技术发展、产品升级的需要。
  通过调整,扔掉行业企业低值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帽子,改变每年高位低质、低寿命、低可靠性、低附加值生产的现状,跳出低价竞争的怪圈,让产品在总体技术水平、价位上缩小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这是十一五期间完成观念转变,技术突破,产品更新,企业走强、走长的共识。

(作者为中国内燃机协会两个分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54906.921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