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以《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与可再生合成燃料》线上演讲开场,面对国际零排放汽车推进计划和对内燃机行业挑战,他指出,“碳中和的目标是消除二氧化碳,而不是内燃机这一能量转换装置。内燃机是否排碳,取决于它采用的燃料。如果它采用的是化石燃料石油提炼而来的汽油和柴油,它就会排碳;而未来如果它采用零碳材料,它就是零碳动力。”上海交通大学可再生合成研究中心已有清晰的相关研究和研发结果。他呼吁,“一是针对内燃机动力系统要从“油耗”标准向“碳排放”标准转变,采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尽快制定内燃动力低碳和零碳燃料标准。二是出台汽车和船舶碳排放法规,适时出台燃料碳税,引领汽车和船舶动力走向低碳和零碳。三是在制定碳排放和碳中和支持政策时,面对快速发展的各种新技术,政府保持技术中立原则,由市场发现和检验技术的价值,让市场和用户去选择符合碳排放法规、最合适、最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作了《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他认为,基础研究是根本,实施四化是内涵,即设计自主化、控制智能化、制造绿色化、服务网络化。他与代表就产学研合作谋发展在冶金行业成功应用进行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在《超滑研究进展》主题演讲中指出,“全球约30%的一次性能源通过摩擦而耗散掉,80%机械因磨损而报废。摩擦、磨损造成损失占GDP比例2~7%。按5%GDP计算,2020年中国的损失约5万亿。摩擦学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中占据重要地位。据2009谢友柏院士对我国冶金、铁道、汽车、能源化工、农业装备、船舶、军事装备、空天8个行业摩擦学工业应用和问题调查数据测算,2006年我国工业领域应用摩擦学知识的节约潜力为327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55%。”雒建斌明确,未来超滑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涉及航天航空、交通运输、海洋船舶、生物医学等领域,包括新能源、飞行器、高铁传动机构、船舶推进系统、人工关节及流体机械、纳米科技、空间机构、风力发电、液压泵、微机电系统等。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柏刚在《氢内燃机产业化趋势与关键技术挑战》主题发言中指出,国内车企及发动机企业开始纷纷布局开发氢内燃机,但整体来看国内氢内燃机的设计、实验测试、关键零部件及整机等工程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赞成寻找并采用碳中和燃料,有效对应双碳战略,不需要放弃内燃机,让内燃机拥抱氢能。天津大学教授林志强的《能源转换利用效率提升的有效手段——混合动力总成系统》、清华大学教授张扬军的《飞行汽车发展与新型涡电内燃机技术研究》、天津大学教授尧命发的《新型能源体系内燃机应用与技术创新》、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隆武强的《低/零碳燃料发动机燃烧技术探索》与清华大学博导马凡华的《掺氢天然气内燃机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主题演讲,分享了”双碳“目标和制造强国技术创新成果。毋庸置疑,产学研重大研究成果转换将推进双目标进程。
潍柴动力副总工程师佟德辉在《双碳背景下的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演讲中解析高热效率可靠性,包括高效燃烧技术、低摩擦技术智能附件技术、余热回收技术。认为高热效率技术可实现碳排放的降低,但对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研发部博士陈勤学作的《商用车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探索》、玉柴机器技术研究院博士肖刚的《氢内燃机工程化技术进展与趋势》、一汽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的《乘用车动力总成多元化和“双碳”战略的实现》、吉利汽车动力研究院总监刘岩的《甲醇技术创新主力双碳达标》专题演讲受到专业人士的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