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才创新模式急需提高。部分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缺乏利用外部先进稀缺研发资源进行互补的方法和手段,产学研机制未建立健全,自身研发能力偏低,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先进适用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引进模式能力单薄,传统观念浓厚,缺乏创新的思维。在研发团队上,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传统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农机企业高端研发人员更是偏少,特别是在国家层面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严重不足,普通研发人员直接从事产品研发的人员不到2%,人员严重缺失,难以支撑研发体系的高效运作。特别是一些传统农机企业,受体制、文化、地缘、人缘、亲缘的影响,“圈内人共享”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精确化识才、用才机制,自觉不自觉排斥了一些外部优秀的研发人员的引进和内部优秀人才的使用,造成新生力量不能进入、成熟人才持续流失的现象,已经成为行业高度关注的共性问题。
(三)农机企业研发管理体系不完善。农机企业研发组织、研发流程、劳动价值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组织和规划,不能产生聚合效应,分散、制约了有限资源的能量化发挥。一是研发人员发展通道不畅,受待遇、薪酬的影响,优秀研发人员多被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够持续从事企业发展工作。二是企业招聘方式单一,缺少和国内外招聘机构的合作,同时,注重招聘不注重使用和后期的培养。培训制度、培训模式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三是研发绩效往往缺乏衡量标准。薪酬绩效机制简单,对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绩效缺乏有效评估,大锅饭行为普遍;薪酬调整、奖金分配缺乏考量依据,不利于员工工作改进和能力提升。研发组织和流程的缺乏有效运作的边界条件,制约了研发人员首创精神发挥。
三、尽快加强农机企业研发团队建设
我国农机企业要跟上国际先进产品研发步伐,就应瞄准国际行业走向,创新研发模式,变“以我为主”为“为我利用”并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并重,招聘、吸收国内外专家团队或领军人才,构筑产学研用闭环研发体系,畅通流程通道,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产品,提高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步伐。当前,越来越多的跨过农机公司到国内建厂、销售,国内农机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竞争,正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更趋优化。一是抓住机遇,农机企业应结合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复式作业、节水灌溉、旱作农业、降耗增效、生态农业等实际状况,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调整农机产品结构,加强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尽快提升自身技术,增加竞争筹码。二是按照用户要求,着眼于大拖电控动力换档、中拖静液压传动及配套农机具的前沿技术领域、整机开发及匹配技术,以提高技术水平为重点,以产品成套为目标,加大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等先进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农业装备向大型化、广度化、成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早日实现产品的升级和换代,承接发展机遇。三是努力突破农机关键零部件绿色数字化设计、精益制造、信息化与智能化、可靠性与试验检测等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
(二)创新研发模式建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选择、引进、整合、使用先进的技术运营等资源,形成研发价值网络,创新研发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联合研发,快速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增加技术积累和储备;以市场换技术,以发展换空间,创新与国外先进企业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模式,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成长路径,快速提升适应市场竞争的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培育基于全球的优化供应商网络,推进价值联盟,让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研发的体系之中,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针对性地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三是以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规模的产品为核心,创新新的研发模式,聚焦优势资源,实施战略联盟、战略合作体一体化推进,不断实施新的突破,构筑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产业链条。
(三)加强研发团队建设。研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稀缺资源,是研发体系建设的核心单元,只有建立起高效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发挥研发人员的首创精神,才能不断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一是要建立健全企业阶段性发展需求的培训制度、平台,着力培训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利用国内外猎头公司和网络、媒体等多种载体,立足国际视野,招聘、引进企业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及专家团队,形成结构科学、层次合理、有效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二是创新分配模式,建立与国内外市场劳动力价位接轨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创业与分配,采取期权、期股和项目分红等方式,构建富有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给想干者、能干者、干成者以机会、平台和激励,为企业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三是强化公平竞争机制,建立产品研发项目管理体系,选择与市场接轨的激励机制;建立成果有效共享的激励体系,缩短新品开发的周期,提高新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