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中船协组织召开的相关会议上,国内10家厂商发表联合声明,希望韩国、日本企业遵守专利许可协议,不在中国低价销售船机。10家厂商纷纷表示,不仅将与国外巨头比拼船机质量,而且不惧对方的任何报价。
产能扩张
只要半年就能收回船舶成本———造船热在2008年达到狂热地步。有民营造船企业老板捧着现金去国外买船机,但得到的答复是,订单已经排到2011年。“那也行啊,先付了定金再回去等等。”造船老板掏出定金喜滋滋地走了,因为同行还在蜂拥前往。
资本像放出牢笼的老虎,总是贪婪而无忌的。那时候船舶的运价已经快要撑破天花板了。
中基日造柴油机有限公司副总曹颐江对媒体记者说,现在看来,卷入这场漩涡的,不仅有国内大批新兴的造船企业,还有韩、日等老牌的造船、船配强国。来自中国这股强盛的船机需求,让韩国现代重工、斗山发动机和STX发动机三大主机商以及日本的三菱重工等企业不断扩张产能。
曹颐江说,其中仅韩国三大主机商在2007年前的年产就达1000万马力,而2010年已达到1500万马力。同时,船机的下游配套企业也同步扩张。韩国船机价格相对低廉,也成为中国船企的首选。
如果造船市场能持续红火,国内晚起步的船机制造企业,一时还无法跟上订单需求。
新船订单越多,对船机的需求就越大。金融危机后,国际航运运价下跌七成左右,新船订单掉头向下,船机市场行情也随之看跌。但扩张后的船机企业及下游配套供应商,还得生存,还得让工人继续就业。
于是,自救开始了。
游戏规则
在世界范围内,船机生产企业需要遵守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是由欧洲老牌的船机制造商曼恩和瓦锡兰制定倡导的。
在国际大型船机市场上,曼恩的市场份额达到70%,瓦锡兰所占份额为20%。由于欧洲国家的生产成本高昂,以及全球造船中心向亚洲转移,曼恩和瓦锡兰的市场战略向亚洲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