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 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变,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启了。
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处马江之畔,一家古老的造船厂似乎并未意识一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但浓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邪风已开始淡化。这一年的
按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我们的干部职工非常习惯,因为一百多年前晚清船政时期就是这么干的。从官办企业到国营企业,只要能进入马尾造船厂,这个饭碗还是不错的。上级的指令性生产计划不是硬指标硬任务,工期推迟,质量差一点都说得过去,成本多少反正都是公家的,无所谓。不知不觉中,工厂养成三大痼疾:承造的船舶产品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1981年,当外部市场悄然发生变化时,马尾造船厂年终盘点,经营亏损62.97万元。次年,亏损额攀上198.85万元。据说,那时国营企业亏损额达一百万元,都要上报国务院。
这时,改革开放的春潮已经在祖国大地激荡,很多企业焕发了生机。然而马尾造船厂却受到沉重的打击,因为我们没有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要吃饭,就要到市场找米下锅,“米”在哪里?能找到吗?全厂一片茫然。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马尾造船厂的出路在哪里?
一个值得福建人民永远怀念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真心实干的省委书记项南同志。项南审时度势,提出福建的发展要结合地域实际大念“山海经”,因此,福建的船舶工业要振兴起来。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组建“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统筹全省船舶工业生产。
针对马尾造船厂的现状,船舶公司提出三大改革措施,制定一大发展方针。三大改革措施是:一、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首先从上海等发达地区引进一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包括83年6月出任厂长的林镇光,再而从企业基层选拔一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充实到各级管理部门,如郑吉石、林奋、张玉邨、詹毅等,改变了以老工人为主体的管理干部队伍结构,企业生产管理面貌焕然一新。此际,董敬知、陈金土、黄以豪、蒋享锋、周晓春、林国珍等一批从上海交大等各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也跨进了厂大门,在车间基层模爬滚打。二是打破大锅饭,实行浮动工资奖励办法,超产奖金出现了。首先在船体车间试行,干多干少不一样,职工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修船生产还试行集责、权、利为一体的半封闭式承包经营。三是与上海江南造船厂等国内先进造船厂家开展“技术合作”,直接吸收外部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一大发展方针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开工建造5000吨级近洋货轮。1983年,工厂提出了“矢志改革开放,振兴百年船厂”的响亮口号。这一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人员的援助下,我厂顺利建造成功福建省有史以来最大吨位的5000吨入级近洋货轮“盖山”号,年工业总产值1431.39万元,减亏150万元。
尝到改革开放甜头的马尾造船厂,在此后的二三年中,大步迈开发展步伐。1984年3月,林镇光厂长参与了著名的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呼吁“松绑”公开信签名,在中国国企改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这一举动折射到厂内来,工厂成立了经营部,自主对外承揽造修船业务和非船钢结构工程,马尾造船厂终于向市场化经营跨出了第一步。1984年全年造船6艘,合计4280载重吨,盈利30.25万元,摔掉了亏损帽子。
要改革就必须对外开放。在省船舶工业公司安排下,1985年春,日本造船专家稻井秀穗和岛中幸弘来到福建,向马尾造船厂传授日本先进的造船管理经验,并进行生产工艺技术现场指导。同时,厂里派出了工段长以上管理和技术干部40余人赴日本大阪造船所研修。紧接着,荷兰驻华大使斯密森
伟人邓小平早在他刚复出的
1982年1月,新中国新一艘出口船驶向国际市场,上海、大连走在了前例。他们都是部属大造船企业,不但造出口船,也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作为省属地方企业的马尾造船厂,明显感到“国家队”的挤压,承揽国内船舶订单十分艰难。其时,国际船市看涨,工厂决策层决心放手一搏,依托地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理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冲向国际市场。
1987年,我厂承揽了香港客户4艘1800吨级集装箱起重驳船,经过精心建造,一举获得成功。香港媒体报道:古老的马尾造船厂也造出口船了。首战告捷,客户慕名而来,至1990年底,工厂共开发船舶产品15项,其中有各种型号起重驳船、甲板驳船,
客观地说,我们当时造出口船,是“逼”出来的,并不十分了解国际市场风云变幻。1989年1月,我厂与香港超富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16艘600KV围网渔船的建造协议,产品销往南美洲的秘鲁。当年12月,建成的第一批共8艘渔船由二万吨级半潜驳“红河口”号运往秘鲁。我们为产品成功出口到南美洲而欢呼,同时赶工建造后续的8艘同型船。然而,一年半后,这批装饰一新的渔船排列码头,“红河口”半潜驳却再没出现。由港商代签的出口秘鲁渔船合同被取消,这批毁约的渔船,直至十年后才折价改装卖给西班牙等国船东,亏损经营。马尾造船厂冲击国际市场付出了一笔沉重的学费。
1990年前后,工厂造浅水拖船,造甲板驳船,甚至为长乐梅花渔民造小型渔船,这些被业内人士称为低级产品的船舶,为马尾造船厂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前行的步伐停滞。
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新型海洋运输集装箱船,经过十余年的营运实践,得到了航运商的认可和青睐。1991年初,德国阿明·克伦伯格航运公司来到中国,寻求合作伙伴。他们要建造一批7300吨多用途集装箱船。德国船东对船舶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履行合同严格,使国内不少船厂谈“德”色变,退避三舍。经过再三权衡,工厂领导班子果断决策,揽下这笔业务。因为不谋求突破,就是等待死亡。
一批工程技术人员飞往汉堡,参与德国设计公司的技术设计和生产设计,如饥似渴地吸取高技术等级船舶的建造要领。
1994年至1996年间,马尾造船厂牛气冲天,顺畅地建造出了7300吨级、7800吨级,8200吨级(660箱)三种型号出口德国的集装箱船,其中批量建造的四艘8200吨级集装箱船,悬挂德国国旗投入营运,为我国地方造船厂之第一家。这期间,我们还成功地为海军基地建造了4艘“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感到惊讶,组织一批造船行家来马尾考察。他们看到厂区简陋,设备一般,管理粗线条的马尾造船厂,造出了一艘又一艘的出口船,心中很不服气。但他们也知道,马尾造船厂敢为天下先,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生产骨干,得天时、地利、人和之机缘,发展成果令人瞩目。这一年的12月,工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建厂130周年庆祝活动,省委书记陈明义、代省长贺国强等省市领导和一大批海内外嘉宾莅厂志喜。
1997年初,83年进厂的大学毕业生董敬知被任命为副厂长,意味着工厂领导层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提升。这年1月,工厂开工建造四艘10500吨集装箱货轮,首制船11月实现了下水。这批新船的船东,为国际著名的德国哥伦比亚船务有限公司,他们所拥有的船舶必须是世界一流的,也就是说对产品建造质量和营运性能有很高的要求。马尾造船厂干部职工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经过奋力拼搏,1998年的9月,命名为“泰格·珍珠”号的首制船完工交船,也标志着福建省造船工业攀上了万吨级轮船的新台阶。
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风波骤起,航运业萧条,波及造船业,接船难,造船难,交船更难,马尾造船厂又迎来一次严重的考验。
1999年初春的一天,三楼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厂领导班子正在举行会议。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马尾造船厂党委书记赵云方不停地抽烟,新接任的厂长王定市紧锁眉头。会议议题:经营接单。此际,工厂建造的第三号10500吨集装箱船已在码头舾装,第四号也是最后一艘同型船即将下水,后续船订单无着落。不是无船可造,而是造价太低,要不要承接新船,大家反复讨论,决心难下。接下低价位的船,明摆着要亏本,不接则无船可造,工厂或许关门。斟酌良久,勉为其难,先接单吧。
航运业依然不景气,船东不急着要船。
生产依然艰难。2000年4月,随着第四艘10500吨集装箱船交船之后,两年多时间内,马尾造船厂再没有响起交船的锣鼓声。
屋漏偏遭倾盆雨,一场天灾降临了。
马尾造船人的心撕裂般地疼痛,但悲痛很快就化成了力量。许多一夜未眠的干部职工奔向江滨路,抓住中午潮水托顶时机,齐心协力将两艘搁浅的17600吨轮拖拽出浅,那一刻,许多抢险人员泪流满面。围观的群众为马尾造船人的协心拼搏而感动,大声赞曰:马尾厂,不会倒!
已调任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任副总工程师的董敬知出任公司董事长,林国珍任总经理,赵金杰任常务副总经理。为了扭转十分被动的生产局势,公司经营班子带领干部职工奔忙在船台和码头,寒冷的冬夜,挤出有限的资金,每晚在生产现场为大家提供一碗面条……
省委省政府关注着新成立的马尾造船公司,集团公司关注着马尾造船公司。2002年3月,董事长董敬知兼任总经理。履职的第一天,董敬知召开干部大会,指出:公司当前面临严重的局势,号召全体员工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奋起拼搏。公司新的经营班子针对在建船舶全部陷入脱期罚款的严峻状况,提出交船是硬道理、克服困难只能靠发展来解决的工作思路,动员和带领全体员工打响交船攻坚仗。
一股暖流悄悄地在广大员工心中流动。生产资金严重匮乏,领导干部带头,广大员工跟进,大家筹款435万元借用公司,支持生产。副总经理晓峰扎进现场,摸清生产症结所在,当场发号施令,厂区里渐显生气。
经营接单是一门艺术。为缓解资金紧张状况,公司经营班子审时度势,果断承接了新加坡和卡塔尔船东的三艘工程船,要用新的项目融资,争取喘息再生之机。此时,果断接单的领导们并没有意识到,作为权宜之计而承接的多用途海洋工程船,几年后成为了公司的又一个当家产品。
2003年,国际船市回暖,机遇来临。公司经营班子以大手笔一举接下了6艘新型700箱船,造价可观。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管理落后、观念滞后、劳动效率低下三大难题依然困扰着企业的发展。董事长兼总经理董敬知苦苦地思索着,经与同仁反复探讨,公司一项重大举措出台:实施转换造船模式。并以此为切入点,重整机构,精兵简政,按公司法建立有效管理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并实施全新的薪酬激励机制。
2004年的春天来临了。第一艘(4号)新型700箱集装箱船开工,德国船东提出,若在合同期内每提前完一个月交船,奖励10万美元!生产会议上,董敬知说,现在船市好,地下都是钱,如果没有得“腰椎间盘突出症”,弯腰“抢”钱吧。5月下旬,4号700箱船上船台合拢,
交船是硬道理的理念深中人心,甩掉包袱船,交好新型船,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一年的
企业走向兴旺,一代新人在成长。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张忠宽,2000年8月进厂时,工厂正处于低谷,好几位同学摇摇头走了,他却一头扎进车间基层练起基本功。张忠宽虽然个头不大却是有心人,凡做过的项目他都牢记在心反复琢磨。2005年,他担任
2005年公司的生产热火朝天,相继开工建造的700箱船成为当家产品,工程进度不断加快。然而,极具前瞻性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董敬知不满足于现状,他在思索,须不断缩短船台和码头建造周期,发挥潜能快造船、多造船、造好船,才能过上好日子。他的思维引起公司经营班子的共鸣,也得到资深顾问黄德芬先生的理解和支持。
2005年是个丰收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亿元,出口创汇1.26亿美元,完成造船产品产量10艘/62400载重吨,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经过近三年的团结拼搏,马尾造船终于走出低谷,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2006年,三阳开泰,惠风和畅。
元月15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莅临马尾造船公司,这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第一次到省属地方造船企业视察。马尾造船工人兴奋不已,激情欢呼,胡总书记满面笑容,频频挥手,并做重要指示:“中国船舶工业不仅要做大,面且要做强。”胡总书记的视察与指示,给了马尾造船人以极大的鼓舞,也是对马尾造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肯定。
这一年公司的生产计划稳步推进。当家产品700箱船品牌响当当,工程顺畅,进度又好又快,在德国汉堡博览会上被各国船东列为“标杆”产品,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系列船批量订单也达30多艘。
正当大家欢欣鼓舞,越干越起劲之际,一位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却经常在电脑前沉思。他叫王效权,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是7300吨集/滚船的项目经理。为突破这艘甲板层装载集装箱、舱内装载大型卡车的新产品建造技术难关,他一方面要精细编排生产进度,一方面要组织技术攻关。由于是首制船,并且是高技术含量的新船型,王效权绞尽脑汁。作为项目经理,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是他的长处。滚装船轨道液压难题突破了,艉门的密封难题突破了。
12月,公司举办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40周年、马尾造船公司成立五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社会各界目光再次聚焦马尾造船。饱经沧桑的古老船厂,捧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中外嘉宾赞叹不已。这一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0.5亿元,上缴各种税费938.7万元,年节约降耗530多万元,造船完成产品产量9艘/7.33万载重吨。尤为引以自豪得是, 9艘交工出厂的新船,大部分是本年度开工建造的完整性船舶,其中包括一号7300吨集/滚船,且试航时间仅用一天。700箱集装船的船台、码头平均生产周期各缩短50天以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厂庆日,公司投资建设的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隆重剪彩开馆。这座以船政轮机厂、绘事院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为基础的陈列馆,不但见证了马尾造船140年的不平凡历程,更充满着浓郁的船政文化氛围,特别是法国友人
2007年初,公司董事长董敬知卸下兼任的总经理职务,集中精力思考马尾造船做强做大的发展方略。他与总经理艾国栋及班子成员反复探讨,逐步形成了走船舶总装厂道路的总体思路。
走船舶总装厂道路,概而言之,就是以马尾造船本部为基地,拓展协作厂,分工合作,互利双赢,共同打造闽江口流域造船产业集群。福州仓山诚辉船厂分段制作量不断增长,长乐市二轻公司也扩大舾装件生产总量,平潭利亚船厂制造的集装箱船舱口盖逐步走上正轨,还承担了
在公司办公楼三楼会议室里,挂着一张显眼的字幅: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一起,以我们的智慧和大气,不懈地努力,为社会的进步,为企业的发展,为职工家庭和每个人的幸福,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马尾造船公司的企业核心价值观。2008年,我们在顺境中又迈开了前进的步伐,700箱集装箱系列船建造速度越来越快,其中34号船船台周期37天。至
2008年度生产顺畅,但也明显感受到了全球金融风暴袭来的寒气。为应对这场危机,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个春夏秋冬,我们风雨兼程,勇往直前。1978年,公司年工业总产值1294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6221元,人均月工资48.69元;2008年,公司年工业总产值17.03亿元,出口创汇1.97亿美元,人均劳动生产率19.8万元……
改革开放三十年,百年船厂换新颜,岁月如歌歌如潮,乘风破浪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