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期的末年。于11月29日~12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由于恰逢两个五年规划期的过渡阶段,将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动机及零部件技术全面展示的盛会。近日,本报记者就中国内燃机工业“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以及“十二五”的发展远景,采访了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理事长谭旭光先生。
作为中国内燃机工业的领路人,谭旭光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内燃机工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对我国汽车、工程机械、铁道机车、船舶、内燃机发电设备、农业机械,乃至国防军工建设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我国内燃机工业产值已达2739亿元,内燃机总产量超过6700万台。“十一五”的前四年(2006~2009年),我国内燃机工业累计产值达8172亿元。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复苏和各相关产业发展向好,中国内燃机工业也迎来了平稳快速发展的格局,预计行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总产量将超过7000万台。全行业“十一五”期间累计产出将达1.1万亿元产值。
谈到内燃机行业“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的动因,谭旭光理事长深有感触地说,创新历来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根基。“十一五”期间,中国内燃机工业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有51个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行业重点企业已建成基本覆盖内燃机工业主要行业和重点产品领域、布局合理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行业内相继组建了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学研联合新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内燃机工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的研究和论证,为行业尖端技术与核心产品的研发提供科技支撑。
“十一五”期间,中国内燃机企业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谭旭光指出,我国内燃机工业通过贯彻中央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指示精神,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经过调整,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有6家企业进入全国机械工业百强,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自主品牌份额等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同时,内燃机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企业重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期的起步之年。谭旭光对此表示,展望“十二五”,我国内燃机工业将面临新能源产业兴起、国内经济起伏、外围市场不稳定和国际竞争局势复杂多变的影响;另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都将对中国内燃机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产生重大影响。为此,谭旭光理事长提出,中国内燃机行业的工作思路也将调整并集中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十二五”期间,中国内燃机企业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大功夫,坚决贯彻中央的相关部署,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真正把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第二,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工作。
节能、减排是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对内燃机工业的必然要求。从“十一五”的发展看,内燃机工业虽然未被列入高污染重点行业,但却承受着节能与减排的双重压力。目前,我国内燃机工业与内燃机制造先进国家相比,燃油耗还普遍偏高,排放指标更是落后约两个等级。为此,协会将牵头组织企业继续探讨更高水平节能减排技术并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工艺水平,承担起行业的社会责任。
第三,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
当前国际竞争已进入高层次的较量,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此背景下,我国虽然已成为当然的内燃机制造大国,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可持续的基础和综合竞争实力仍与大国地位和形象不相匹配,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还普遍偏低。对此,协会将引领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探讨行业相关共性技术的发展,实现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突破。
第四,更加注重人才培养。
企业间、行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更好地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会将协助企业与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期,谭旭光充满信心地向记者表示,在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国务院制定的发展新型战略产业的引导下,中国内燃机工业必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