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1~22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三届二次会员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办副主任武爱河等政府部门有关领导莅临会议指导,中机联会员企业,各专业协(学)会、事业单位、省市机械协会和行办负责人、中机联工作总部各部门负责人,以及首都新闻界、行业媒体的代表近300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中机联理事会换届后召开的首次会员大会,也是机械工业抢占制高点、打造增长点的誓师动员大会。
同志们:
这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机联)三届二次会员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国务院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两个规划”)贯彻落实,为实现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共同奋斗。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09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机械工业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全行业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各项政策,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举行业之力化危为机,共克时艰,取得了可喜成绩。2009年1-11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完成工业总产值96247亿元,同比增长14.09%;实现利润5816亿元,同比增长22.81%;上缴税金3206亿元,同比增长25.65%。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达15%,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5%,快于总产值增速5.76个百分点。在统计的118种主要产品产量中,累计增长的产品有73种,比年初增加了20种以上,其中呈两位数增长的有53种。主要产品的产量中,汽车达到创纪录的1379万辆,同比增长48.3%,成为全球汽车第一产销大国;累计生产大中型拖拉机35.2万台,同比增长28.38%;发电设备1.04亿千瓦,其中风电设备产量翻番。机械工业为保工业保全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年来,中机联及各会员单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以确保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中心任务、大力推进“两个规划”的贯彻落实中,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在确保行业平稳较快发展中强化了服务职能
一是发挥优势,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应对金融危机建言献策。行业协会具有熟悉行业、联系政府的优势。一年来,中机联和各级协会组织,始终坚持“保机械就是保工业保全局”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把握形势,加强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会商工作,及时研究相应对策措施,并努力通过汇报情况、提出建议,使之上升为国家政策,指导行业健康发展。去年,我们坚持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研究室、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按周、月、季报送运行情况,报送年度分析报告。会领导先后四次向发改委张平主任汇报行业运行情况,提出了“抓市场、保增长,抓创新、促升级,调结构、增效益。”的一系列工作建议;在向国务院研究室汇报时,提出了落实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相关的十条建议;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汇报会上提出了五条相关建议。这些建议很多被采纳,体现在政府有关文件和政策中,为全行业应对危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年来,中机联系统各单位普遍重视统计信息工作,及时高质量地反映行业运行情况,重点反映受金融危机影响行业企业破产、停产半停产情况,重大装备与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对外贸易,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数据与分析,政策执行情况反馈等热点难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及时了解行业情况、制订产业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动态。在行业运行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困难情况下,中机联与行业各协、学会加强了调查研究,随时把握动态,研究对策,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注意发挥全系统的作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行业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通过二届六次理事会、三届一次会员大会和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引领全行业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全力以赴做好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各项工作。汽车协会积极参加高层金融危机情况座谈会反映行业状况,并在征求主要汽车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报告上报国务院,受到肯定和好评,为引导汽车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机床协会组织8个调研组走访114家企业了解问题和要求,完成了《2009年机床工具行业调研报告》,向政府部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行业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塑机协会组织力量起草了《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发展报告》,提出了促进行业发展的国家产业和财税政策、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扶持高端产品等内容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分别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受到高度重视。江苏省机械联合会采取深入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企业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山东省机械协会会领导带队,深入八个县市考察,提出相关建议;浙江省机械联合会分五批次深入到40多家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针对性提出应对和解决方案。
三是主动反映诉求为企业办实事。中机联组织锻压、铸造、模具、机床、塑机、农机等协会和机械科学院开展了有利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政策研究,提出了相关行业和转制科研院所开展共性技术研究的财税支持政策意见和建议。汽车协会针对拟发布的《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准入管理暂行办法》出现重复认证、加大汽车企业负担问题,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向媒体呼吁,向国务院呈送报告并及时得到批转,提出的将油耗标准验证纳入现有认证体系的意见得到工信部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2010年有关扶持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延续问题及时向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得到重视和解决。农机协会多次征求企业意见,就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出口向有关部门提出农机产品出口实行全额退税建议并被采纳,使农机产品出口严重下滑的局面有所改观。轴承协会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摸清不同类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和经营情况变化,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企业诉求,将轴承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到15%,为稳定轴承产品出口和扩大外需创造了条件。模具协会组织力量深入到模具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和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就提高模具产品出口退税率和适当放宽出口企业外汇使用额度等问题,向有关部门提交报告,得到了积极回应。
(二)在“两个规划”的制定和贯彻落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积极参与“两个规划”的制定。在制定“两个规划”中,中机联系统各单位积极参与了调研起草和修改工作。中机联向工信部提供了近十年来机械行业主要企业兼并重组情况、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针对机械工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提供了政策研究报告。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机械行业部分)中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的各项条目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对“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汽车协会作为编制组成员积极参与由多个部委共同开展的“规划”起草工作,多次参加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工信部领导召开的会议,反映行业主张。工程机械协会在参与编制规划的同时,起草了工程机械制造业三年振兴规划纲要,提出了支持创新研发平台、加快核心关键零部件和节能减排产品发展的政策建议。各地方机械工业协会、联合会也都分别在本省市机械工业振兴规划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自觉引领行业迅速贯彻“规划”。规划颁布后,中机联立即着手集行业智慧研究确立了“围绕‘两个规划’的总体要求,遵循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为标志性突破口,以关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和产业集聚为加速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行业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的着力点。同时组织制订了《关于推进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与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意见》和中机联阶段工作计划目标,细分为5大类15个方面108项重点任务,明确了责任,为实现三年调整振兴目标奠定了基础。汽车、电工、机床、农机、重工等各专业协会,江苏、山东、浙江、四川、安徽、黑龙江等各省市协会,也都制定下发了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筹备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大力推进“两个规划”的贯彻落实。目前,行业上下已经形成了“以振兴为己任,为振兴多贡献”的共识,并按照制定的意见要求,自觉履行职责,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加快形成有序推进“规划”落实的新局面。在推进“规划”贯彻落实工作中,中机联重点发挥综合优势,着力在跟踪行业推进情况、反映行业共性问题、提供综合信息、提出行业主张等方面加强指导。各专业协、学会发挥行业和专业优势,重点在推动本行业和专业具体项目落实等方面主动发挥作用,如重机协会针对目前我国大型自由锻压机产能盲目扩张的趋势,在调研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我国大型自由锻压机生产能力现状和政策建议的报告》,为规范行业发展,提出了协会主张。各事业单位重点发挥平台优势,在推动落实中积极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如机械信息院在加大引进出版装备制造业国际先进技术丛书力度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家部委重大课题研究,努力做好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衔接与延伸、装备制造业重组战略研究以及投资方向的编制等工作。各省市协会则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做好争取政府支持、营造政策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等工作,在推动本地行业的贯彻落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整个行业呈现出了优势互补、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在促进行业科学发展中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大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2009年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内首条百万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和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成功投入运行,创造了世界电力史上的奇迹。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设备、大型锻压件、高档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取得进展,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机联承担的“三峡枢纽电气设备自主创新研发攻关成果、国产化及质量保证总结性研究”完成了设计研究方案和现场调研。三峡左右岸地下电站用开关设备(GIS)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在推进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作中,先后组织召开了中美核电标准研讨会、核级仪表与控制系统技术交流会,参与制订多项核电标准规划计划,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泵阀国产化研制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国产化率从2006年6%提高到2009年的70%。
为推进我国最高参数等级的西电东输二线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作,2009年底中机联与中石油集团组织实施了西线二期工程20MW级电驱压缩机站场成套设备及40?、48?西二线主干线全锻焊球阀30台(套)研制工作,为我国今后西三线乃至西四、五线长输管网建设实现自主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推进大型抽水蓄能设备、大型天然气液化工程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工作,积极联系用户单位,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提出相关建议,编制了实施方案。此外,参与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与中国机冶建材工会联合组织开展的三峡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立功竞赛活动,哈电机、东方电机、西变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王吉生等三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铸造协会多次组织召开三峡水轮机用不锈钢导叶铸件技术规范研讨等会议,对提升三峡水轮机用铸件国产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发电设备中心在协助国家能源局组织三大发电集团开发世界最大容量的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组织实施大型空冷火电机组成套设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一重集团自主研制成功世界最大管壳式换热器,打破了该类产品长期由国外垄断的格局;中国二重集团成功自主设计开发出2.5兆瓦风机增速箱,改变了过去国内大功率风机增速箱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哈电集团成功自主设计开发了高效节能产品350兆瓦超临界煤粉锅炉,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09年,继续加大了推进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度。行业内各科研单位、各企业普遍增强了自主创新理念,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有利创新的环境和机制,取得了丰硕的自主创新成果,为加快行业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截至目前,中机联已批准、验收和授牌的机械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和试验室达到143个,涉及农业装备、仪器仪表与自动化、重型与矿山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器、基础零部件、共性技术、汽车和绿色制造等十一个主要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了机械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负责组织实施的9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到2009年底参加单位288家,取得科技成果310项,申请专利504项,完成标准88项,有力地促进了机械工业的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相继组建成立了“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绿色制造传统制造工艺技术联盟”、“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础件、印刷机械、电机系统节能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在积极筹建中。同时,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机集团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聚集科技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建设创新型企业集团,2009年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徐工集团抓住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的发展机遇,瞄准“两个市场”,加快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新增销售收入百亿元。
由中机联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立的“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九年来已形成较大影响并做成品牌,申报数量逐年大幅增加。2009年共受理申报项目630余项,是设奖以来申报项目最多的一年。共有334个项目受到表彰,其中“1000KV交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等4项获特等奖、“QJRN-112泥水平衡盾构机”等23项获一等奖。2009年由中机联推荐的8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其中由西电公司、特变电工等20多家单位参与的“超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与采样装备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巨型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应用”等六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近10年来获国家奖最多的一年。一大批科技成果的宣传表彰和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和产品的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机联及各协会、学会以推进贯彻落实“两个规划”为契机,坚持不懈地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全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都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集中度相对提高,自主品牌不断增加,绿色制造比重逐步加大,产业集聚步伐加快,结构调整的势头越来越好。围绕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现代制造服务业及国家重点专项,适时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工作,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标准支撑。针对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提出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完善市场机制、并购重组等上百条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素材和依据。继续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2009年命名了“中国水表之都”等7个区域性产业集群。继续大力推进了“两化”融合,以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行业信息化监测分析、行业信息化基础共性标准为主要内容,摸清机械行业信息化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化推进的重点,为深入推进机械工业“两化”融合提出了措施建议。电工协会、电工学会积极引导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倡导清洁高效发电、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自主创新和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汽车协会、汽车学会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使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达到44.3%,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量位居市场占有率第一位。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比上年增长71%,占乘用车销量的70%。各地机械行业协会将推进结构调整作为重点任务,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开展服务工作。浙江省机械联合会先后针对发展民营企业及成套设备等问题形成了报告意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行业各企业越来越重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陕鼓集团以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和系统服务“交钥匙”工程为手段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柳工集团、中联重科根据产品市场特点,开展设备租赁服务拓展市场取得积极效果。
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中机联组织热处理、锻压、铸造、内燃机等专业协会,提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储备项目78项,启动和开展了“热处理行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组织征集行业重点节能技术,编制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会同环保协会积极参与发改委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的修订工作。会同节能中心征集筛选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参与发改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修订,提出了重点节能产业发展领域、节能装备共性基础工艺、技术、装备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机械工业“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提出了基本思路和规划框架。热处理协会配合政府部门编制清洁生产技术导向、重点节能技术推广、低能效落后机电设备淘汰产品,组织专家对行业清洁生产新技术和装备进行鉴定,推荐新技术新装备,指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四)在协助政府开展行业管理工作中有了新的起色
一是在行业发展规划中争取话语权。中机联及各协会、学会积极参与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承担研究课题、提供研究报告。为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完成了发改委委托的《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生产方式研究》专项课题,参与了工信部“新形势、新需求、新任务”的专项研究,开展了装备制造业特种原材料“十二五”需求规划及前期研究。
按照发改委、工信部开展 “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精神和总体要求,启动了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召开了20多个专业协会和有关部门参加的启动会,提出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科技、质量、标准等6个专项规划,以及编制电工、重机、汽车、农机等21个专业规划的总体要求。先后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先进能源领域电网组报告、国家能源局2010-2020年火电、电网、水电、核电、风电行业能源科技发展指南的编写。在“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规划中体现了行业意志。各地机械行业协会在本省市行业规划的编制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是积极为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一年来,中机联牵头组织向政府部门多次提出稳定汇率、提高出口退税、扩大贷款规模等政策建议。完成了2009年机械产品税则、税目、税率调整修订工作,向财政部等部门报送了提高机械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报告和2010年机械产品关税调整的建议,配合有关部门开展WTO和自由贸易区建设谈判工作,提出了《亚太贸易协定》项下产品原产地规则方案及修改方案的意见,对中国-瑞士、中国-挪威等双边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提出了建议,配合修订了《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并根据该目录为企业开展进口设备技术鉴定和咨询服务。协助完成了调整大型环保机械、大型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税收政策的建议。中机联“三农办”与农机协会等相关单位开展了《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课题研究,首次提出加快农机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议。中机联与机械院、汽车协会等单位分别受工信部的委托,完成了《“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和《“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的前期研究工作。
三是不断提高行业基础工作质量水平。行业科技工作由于在体系建设和业务开拓中取得突出成绩,已成为科技部加强行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统计、信息咨询和组织联络工作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健全了渠道,完善了制度;注重信息资料的深加工,不断开发和完善统计信息产品,充分发挥机经网和行业报刊、简报的作用,及时通报情况,传播经验,加强引导,为会员和行业提供咨询服务;进一步理顺了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加强了与省市和企业的联系,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行业质量工作重点围绕“十一五”机械工业质量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健全机械工业质检、计量、品牌战略推进和人才培训四大工作体系,建立行业共性检测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平台及专家库。开展了有关的课题研究和工作研讨,受中国工程院委托,进行了《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途径研究》,提出了11项产品质量提升的措施和建议;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进行了《机械产品质量状况分析研究》等。加强了生产许可证审查管理,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资格审查,理化检验人员鉴定与资格培训等政府委托的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了推进机械工业“品牌战略”的工作方案和机械工业名牌产品评选办法,大力推进行业品牌建设。质量协会充分发挥QC小组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数年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取得成效。
行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标准化管理体制,推进面向国际的机械工业领域标准体系,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在2009年安排的标准制修订计划中,以企业为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的占到60%以上。全年完成标准965项,其中国家标准492项,行业标准473项。行业培训工作2009年“653工程”完成14万人次的培训任务;与机冶建材工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了职工技能大赛、一线工人科技奖评审、职工技术创新等活动;启动了“两个规划”的职工立功竞赛活动。年初中机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的行业劳模评选表彰,极大地鼓舞了行业职工。教育中心充分利用行业教育资源,从职业教育和课程体系入手,为行业人才培养发挥作用。锻压协会针对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创造性地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管理工作在企管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将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体系建设纳入“企业管理进步示范工程”,使企业管理更加完善。目前,中机联与国务院十多个部委建立和保持了正常联系渠道,完善了沟通互动机制,并建立起通过工信部向国务院反映情况的信息渠道,成为了政府加强行业管理的有力支撑。
(五)在为行业企业会员的服务中有了新的开拓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对外及对台交流与合作。2009年中机联由会长带队率领行业103人赴台出席了“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考察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研究院和相关企业,取得重要成果,达成了两岸携手发挥优势、分工互补、实现合作双赢的意愿,对深化两岸机械工业的合作与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目前,中机联已与世界13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建立了工作联系。汽车工程学会扩大与国际同行交流,并首次当选国际汽车工程联合会(2012-2014)主席,表明中国汽车乃至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正在迅速提升。电工学会承担了亚太电动车协会秘书处工作,并任执行委员和秘书长。仪器仪表所将开展的国际技术合作纳入政府科技合作渠道,进一步完善了“工业控制网络综合演示实验室”,其工业通信实验室的MODBUS通信一致性和操作性获得了国际组织授权。制冷空调协会加入国际空调制冷制造商协会联合会以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推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一体化、打破贸易壁垒和产品认证等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动力工程学会针对当前制约我国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材料瓶颈问题,适时组织召开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到会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为企业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 努力拓展市场。中机联继续大力扶持行业展会做大做强。2009年全国性规模以上机械类展会129个。其中在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暨建国60周年工程机械行业成就展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亲临展会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床展(CIMT2009),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观众和用户人数创展会历史和世界机床展会之最。展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部门领导亲临展会视察指导工作;上海(北京)、广州汽车展规模空前,影响不断扩大,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第十四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成为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焊接专业展览会,展位比上届增加15%,观众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达到6万多人次;第七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展出面积比上届增长20%,参展厂商比上届增长30%,展会期间贸易合同额超过50亿元,取得了交流、展示与贸易双丰收。
由中机联主办或参与协办的现代农装展、照相器材展、上海工博会等,着力提升展会品质,效果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如:2009海西汽博会围绕对台、新能源和汽车文化“三要素”做文章,丰富了内容,提升了质量。第七届中国汽车(秘鲁)国际巡展,21辆自主品牌汽车巡展行程1000多公里,树立了中国汽车品牌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积极做好各项咨询服务。中机联充分发挥专家委的优势及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一年来,组织中国工程院、电工学会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先后为武汉重工集团、中国长江动力集团企业整合及进入新领域战略进行可行性分析,为辽宁、河北等地方政府提供“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咨询。就机械工业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现状、发展途径、收入计算方法赴江苏、江西等地调研,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思路与政策措施建议。机械工程学会受国家开发银行委托,组织相关单位完成了装备制造业重点行业投资咨询报告。经管院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管理咨询服务,先后为中国一重、国机集团等企业提供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咨询、信息、培训等服务。仪表协会为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及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发展等提供了项目咨询服务。机电价格协会适时组织召开价格研讨会,积极倡导和推动企业开展“全面价格管理”这一降低物质消耗、不增加成本的应对危机的主动策略,受到企业欢迎。目前,咨询服务已成为各专业协会、学会及各地机械协会的主要工作领域,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六)在加强行业自律和自身建设中取得新成绩
一是行业自律行为更加自觉。中机联与各协会、学会坚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及时掌握无序投资、重复建设和产生新的供过于求等问题,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坚持按照“实现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战略思想,落实节能、减排及节材措施、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积极倡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兴产业,规范行为秩序,净化发展环境。目前以诚信为核心的行业自律性体制机制和以产业安全为准则的行业内部预警机制正在日益完善。内燃机协会努力推进内燃机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以树立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意识和创建和谐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倡议,树立了良好的协会形象。铸造协会开展了“中国铸造行业准入制度”研究,先后对山东、江苏等10多个省市进行了实地考察,高质量完成的“铸造行业准入条件”,既有量化指标,又有定性的原则界定,对淘汰落后产能、遏制恶性竞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机床协会将预警监测企业由27家扩大到230家,并编辑出版行业产业损害预警信息专报、年报,召开产业预警专家及海外企业并购工作会议进行研讨,着手组建机床工具行业产业损害预警网站。汽车协会积极配合做好部分进口汽车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维护行业利益和国家产业安全。
二是自身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适应新形势要求,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均加大了自身建设力度,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了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使服务水平、业务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得到提高。中机联新一届理事会更加注重了科学办会、民主办会。上任8个月先后在会内系统内行业内外加强了沟通联系,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订工作思路与方法措施,提升工作水平,加强了行业使命和“四个意识”教育,讲大局、讲责任,力争干大事、成大事、做精品,不断提高影响力。去年,中机联、模具协会、锻压协会积极参加了民政部行业协会等级评估工作,目前已经过了专家评审。中机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规范管理,并提出了深入开展社团文化,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行业协会的愿景目标。机械信息院以文化建设打造软实力,连续多年业务创新,荣获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汽车工程学会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入手,创思维、带队伍,不断提高整体实力。锻压协会坚持以制度为发展基础,健康有序,规范运作,得到行业内外广泛认同。
同时,中机联党委重视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履行对本系统党的工作领导职能。在深入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及时组织了传达学习并召开了全系统党建工作会议,交流经验,部署工作,明确了以贯彻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使党建工作融入中心、服务中心、确保中心任务落实,以党风促民风、促团队文化建设等总体要求,出台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任务。目前各单位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都有了具体的计划和部署。
中机联还坚持尽职尽责地完成对协会、学会的组织管理、人事、资产财务、外事等管理工作。认真搞好换届考核、年检申报、项目报批、预算决算、上报下达等工作,保证各单位的正常有序运转。按照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的原则,注意与系统各单位的资源整合。目前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致力于行业振兴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并日益显示出生机和活力。
同志们,回顾2009年走过的不平坦历程,我们为付出辛勤工作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而欣慰,更为我们能在复杂的形势和困难面前,发挥整体优势共克时艰,取得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而自豪。在此,我代表中机联、中机联党委,向各会员单位、向机械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做了精辟的论述,我们要结合机械工业发展实际,认真学习、加深理解,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基本走势及其对机械工业发展的影响,增强掌握规律、驾驭局面、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一)关于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
1、世界经济复苏趋稳的进程艰难。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超常规政策的干预下,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势头减弱,经济复苏迹象趋于明显。作为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正逐渐走出谷底,第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3.5%。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4%,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经济萎缩势头。欧元区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分别环比增长0.7%和0.3%。日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6%,为5个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第三季度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环比增长1.2%。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继续保持增长,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除我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印度、越南等国在2009年始终保持正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指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
但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很脆弱,未来的经济形势不容过分乐观。一是金融领域风险未得到根本消除。二是刺激经济复苏存在一定的难度。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时间。
2、全球消费不振没有得到明显改观。目前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财政赤字在2009财年达到1.42万亿美元,占GDP比例升至10%,达到“二战”后的最高水平;失业率逐月上升,2009年10月上升到10.3%。另外,欧元区9月失业率增至10年以来最高水平9.7%,且未来将会继续上升。日本失业率将由目前的5.4%上升到10%左右。作为最大增长引擎的个人消费支出仍然增长乏力。总体来讲,消费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不会形成新的起色。同时,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产能利用率低,刺激政策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缺乏收回流动性的有效手段,以及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和美元汇率震荡可能加剧,世界各国都将面临通胀压力等,2009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将下降11.9%,国际贸易进一步恢复存在不少障碍和不确定因素。
3、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迫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等压力,技术壁垒、贸易保护有增无减,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贸易体和第二大出口国,因此成为了这一轮全球贸易保护风潮针对的首要目标,现今全球一半以上的贸易摩擦都针对中国。美国政府于9月11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之后有可能令更多行业发起抵制“中国制造”的行动。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对“中国制造”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行列。另外,随着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迅速增加,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的贸易摩擦将会明显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11月底,有19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10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16亿美元。
在全球经济复苏尚不稳定,各国短期内不能寻找到新的替代产业引领经济走出低谷的前提下,各国都试图通过扩大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对于中国产品来说贸易摩擦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
4、抢占未来发展先机、争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全球正在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已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英国逐步出台了“构建英国未来”的总体发展战略,包括海洋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民用核电、超低排放汽车研制以及可再生建筑材料和化工产品等。美国的战略重点放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欧洲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法国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欧盟在今年3月决定,在2013年之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荷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也包含对可持续能源行业的投资和支持。欧洲议会将欧盟2009年的预算向科研与创新等方面倾斜,预算增长10%以上。 日本则看中了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有可能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油、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未来发展如果仍然采用这种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革命,将比以往工业革命的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据悉全球已有50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占领技术制高点。
(二)关于当前面临的国内环境
1、宏观经济政策仍然看好。今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通过贷款、债券、股市、创业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设立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落实节能产品和节能改造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完善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的经济政策;继续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继续实施鼓励家电、汽车、农机、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继续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为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2、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央提出2010年经济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工信部将工业增速指标定为11%左右,其中将装备制造业增速指标定为12.5%左右。特别是要看到,今年中央一揽子计划还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得到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安排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并且,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抓住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集成电路、新支线飞机、核电等重大专项建设,围绕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专项工程等。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已进入汽车普及期,今后10~20年内、汽车市场的增长将明显快于其他工业产品。总之,今年工业品市场需求将继续扩大,消费类产品的生产可望适度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一定的规模,工业产品进出口也将好于去年,出口交货值将有望增长8%左右。
3、财政投资基本维持在去年水平。到2010年底,用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央的1.18万亿元尚余5000亿元,加上在建和收尾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等,投资规模达9000亿元,不但维持在2009年的水平,而且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规模并没有减少。同时,通过加强督促检查,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情况会明显好转。截至目前,2009年工业领域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项目合计4441项,总投资6326亿元,已安排专项资金188.3亿元(不含物流及能源11.7亿元),此外尚有部分资金在今年安排,包括技术改造在内的工业投资将增长20%左右。
4、产业内生增长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为了不断优化产业内生增长的发展环境,确保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国家采取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积极举措。主要包括: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研究出台配套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和启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专项工程;研究制定通过政府采购和风险补助、鼓励使用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的措施;支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研究设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风险补助资金,推动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技术改造要围绕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针对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组织项目和安排资金;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加强能源、资源、技术等国际合作,加大企业“走出去”步伐等。另外,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开展东西部产业转移试点和落实促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继续安排一定额度扶持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建立100个产业集群示范,引导企业加强配套协作和产业集聚,鼓励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路子等。
(三)机械工业自身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1、产业大而不强。包括发电设备、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汽车等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机械工业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球前列。但是行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国内有效专利仍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数量占比仅为13.8%;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难以有效地支撑结构升级,也难以独立催生新兴产业;基础技术、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及特种优质原材料发展滞后,不能适应主机发展需要,严重依赖于进口,致使主机发展受制于人;2009年全行业进口额高达1700多亿美元,集中凸显了我国机械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距。
2、产业结构矛盾制约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组织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外贸结构和人才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调整。目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机械工业产能扩张过快,低端领域过度竞争,已经并将进一步导致自我积累能力下降,并严重影响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行业发展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现代制造服务业甚弱,对行业发展贡献很小;企业组织结构散而弱,尚不具备与大型用户相称的对话实力。另外,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差距,入选2008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只有6.4%居于国际领先水平,34.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信息化500强中民营企业占比仅为16.8%。
3、市场需求增速由高趋缓。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机械装备需求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增长,同时得益于性能价格比的比较优势,国际市场份额也将保持上升势头。但随着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中后期发展,机械装备需求高速增长势头将逐渐趋缓,后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提高机械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对我继续扩大出口必然造成困难。因此,必须对今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逐渐趋缓抱有清醒的认识。
整体来看,今年机械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国际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国内问题依然十分复杂,不确定、不可预料的因素在增多,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始终在困扰着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世界经济真正复苏是个缓慢过程,各国对于政府干预退出时间尚无定论,外需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目前工业回升主要靠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持,投资主要靠政府投入和银行信贷,民间的投资尚未有效启动,加上有些地方配套资金未能及时跟上,影响中央投资的带动效应,使今年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同时,未来世界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客观上也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压力和制约。另外,全球通胀压力与日俱增,在经济低迷和物价上涨的环境里,经济政策都将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切不可盲目乐观、松懈斗志。
三、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决战年、“十二五”备战年,更是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继续保持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和实现振兴目标的关键年,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难度大,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些,把困难和风险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各项对策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一)行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和新一年的目标任务,2010年行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继续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为根本目标,以优化结构、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以“两化”融合、技术改造和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为主要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重大装备、汽车、基础机械和基础件等重点领域的优化升级,更加扎实地推进“两个规划”的实施,确保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
1、继续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全行业要坚持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两个调整振兴规划和“十一五”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努力实现机械工业15%左右的增长目标。要不断适应城乡消费升级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能引导消费的机械产品。紧紧围绕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举措,聚焦国家4万亿元的项目需求和增产1000斤吨粮食目标要求,以及各行业、各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新需求,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要继续强化“以工支农”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技术装备质量和水平,为农业增产增收服务。要充分发挥汽车、电工等重点行业对机械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努力做好进口产品的替代工作。要注意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国产产品性价比的优势,巩固传统国际市场,不断开拓海外新兴市场,特别要抓住建立东盟自贸区的有利时机,扩大机械产品市场份额。要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步伐,建立起向管理要效益的长效机制。要注重解决好产销回升与效益增长不同步的矛盾问题,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质优价廉产品,发掘更多细分市场的需求,提供国际水平的售后服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以进一步提高机械工业发展的水平。要保护和发挥好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柱作用,积极反映行业呼声,防范外资企业对我关键行业的控制和垄断,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条件。同时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主动为它们在科技开发、融资等方面排忧解难。中机联与行业各协会、学会、企事业单位,仍要以“保机械就是保工业保大局”的全局观念,继续发挥好各自优势,为实现15%的增长目标做出努力。
2、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已刻不容缓。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必须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资源消耗大户。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要将调结构、转方式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以资源、环境压力剧增为警示,及时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努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下大力气做好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工作,大力加强技术改造,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水平和效益。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专项要以淘汰落后、压缩过剩产能为导向,坚决遏制低水平的规模扩张。要抑制外延发展的投资冲动,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方面的投入,注重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软实力的提高。
今年,中机联将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和有关政策,加快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技术、装备和工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构建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制造模式。继续加快完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强化标准化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工作,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继续坚持以“质量兴业”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工程,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标准、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创建具有国际市场信誉和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改变中国机械产品“低档货”的形象,促进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以消耗能源和资源为代价、以规模和数量取胜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机械工业的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3、把产业结构调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要由追求速度、规模的扩张转向更为关注水平、质量的提高。机械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体现在产品结构的调整。机械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提供的产品应是节能、节水、节材、环境友好、智能化、数字化,并满足用户对装备和生产线高效、高参数化、集成化和柔性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高效、低污染排放的机电产品,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高污染、严重消耗资源的落后产品;大力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努力提高高端装备的自给率。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高度关注一些领域产能过剩、倚重生产能力扩张而忽视技术能力积累的现象,抓住机遇,下大力量解决结构失调、大而不强的问题。当前,尤其要注意引导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按照“既要重视传统能源汽车提高水平,又要重视电动汽车自主创新”的发展构想,引导汽车产业通过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自主品牌战略和出口战略,搞好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传统能源汽车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性能、打造自主品牌和搞好节能减排,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攻克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和产业化示范,抢占制高点,掌控主动权,从高起点上引导汽车产业规范有序发展。要高度重视电工电气行业的结构调整。要以高效清洁发电和特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为依托,推动重大科技专项落实,为我国核电、水电、风电、火电和太阳能发电协调发展提供先进设备支撑。要特别重视引导风电产业有序发展。当前风电装备重复引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整机组装产能盲目发展,而产品研发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基础研究不足、标准和认证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坚持疏堵结合,避免走先发展后整顿的老路。要大力强化基础配套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围绕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提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技术研究,组织工艺技术攻关,提高关键零部件、基础件、基础工艺、加工辅具和特种优质材料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要引导大型自由锻造压力机的合理发展。当前我国大型自由锻压机发展存在着一方面总能力明显过剩、已建成的大型自由锻压机“吃不饱”,另一方面部分高端锻件“吃不了”、不得不进口的结构性矛盾,要在政府部门组织协调下,加强调控、合理布局、加快关键工艺技术攻关,促进已建项目高端锻件产能的发挥。要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行业骨干企业可利用自身优势延伸产业链,努力形成由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型产业格局。本着“突出重点、急需优先”的原则,加快自主创新产品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全行业要充分利用调整振兴的有利时机,创新思路,加快调整步伐,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形成新的特色和新的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中机联将综合行业调整情况,与各分行业继续加大推进和引导力度,积极向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4、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是机械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制造、两业对接联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中心环节,也是发展低碳经济、节能降耗减排、加速“两化”融合、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必由之路。要继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加快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重视培育创新观念、建立创新体制、打造创新平台、形成创新文化、建设创新队伍,加强技术能力的积累。要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继续完善和组建一批行业工程中心和行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加快组建若干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积极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的研制、鉴定、验收和工程应用推广。以深入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信息化集成应用为重点,提高机械装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品水平及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但要在工艺技术上争创国际先进,而且要在研发设计技术和制造水平上跻身世界先进之列。
要以加快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为重点,大力加强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研发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即由单机向成套、由主机向其关键配套零部件和核心基础件层面,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快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由技术模仿、技术跟踪向技术集成、技术创新转变,由局限于中低档装备向高档、顶尖技术装备进军。要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制造出更多高精尖的机械设备,不断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自主化水平,力争早日摆脱高端装备和关键配套产品受制于人的困境。要努力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在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研发和设备产品研制上占领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推动机械工业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今年中机联将进一步落实科技会议精神,筹备召开机械工业科技大会,并继续在开展职工培训教育、职工岗位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能竞赛、提高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质量等方面加强服务,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中机联与各行业协、学会要继续坚持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资本为纽带、以做强做大为落脚点,通过改革、重组、联合、兼并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能与全球先进的跨国公司抗衡的企业集团,以进一步提升机械工业产业集中度。要按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原则,一方面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加快发展大而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支持发展以专业化和规模化见长,充分体现“专、特、精、新”优势的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的“小巨人”型企业。不断地促进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地健全产业配套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架构。要克服地区结构趋同化倾向,积极发展本区域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并通过鼓励、扶持产业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推进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带,增强抗风险和抵御冲击的能力。今年力争在这方面工作中有所突破。
6、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行业各级组织及广大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间投资、并购等领域相对宽松的条件,统筹研究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本着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引进优势资源、引进科技智力、引进战略合作者,深化引进工作质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此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这给我国承接外包业务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企业要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主动寻找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国际产业转移新机遇。同时,要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做强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等,大力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努力获取以往得不到或不易得到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并要抓住时机将部分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真正做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反倾销调查,研究政策、策略,提高联合行动、应对的能力,以扩大出口、降低损失,维护自身利益。中机联要进一步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做好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和海峡两岸签署ECFA协议(经济合作框架)等工作,筹备召开2010海峡两岸精密机械合作交流会议,同时继续组织、支持各专业协、学会、地方协会举办有影响、高层次、受欢迎的产品展会和论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国制造业对外开放新的局面。
7、积极参与 “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要具有世界眼光,运用战略思维,举行业力量、集行业智慧,研究和编制好 “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规划。各地机械行业、企业也要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蓝图,并要争取与地方“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同时,要积极参与政府有关部门“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加大调研力度,争取源头参与,努力把机械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体现到有关部门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总纲中;把机械工业发展的重点、采取的措施、需要的政策条件,纳入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有关专项规划中,以充分反映和体现行业的主张和要求。地方行业协会在各地“十二五”规划制订中要积极参与,反映行业主张、企业需求,发挥作用。
(三)做好2010年工作的几点要求
2009年,机械工业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依靠坚定的信心、科学的思想和同舟共济的集体力量,取得了骄人业绩。新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作风,为保工业保全局做出新贡献。
1、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意志,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境界和一种追求,坚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经验,不断提高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各级领导班子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不断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和实际效果。当前,要把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有关部委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点,系统学习,深入学习,掌握实质,领会精髓,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要加强国内外形势与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了解全局,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开阔视野、开阔思路。还要注意向实践学习,特别是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带给我们困难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要善于捕捉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本领。
要真学真懂真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强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增强应对挑战、占胜困难的信心,增强立足本职、服务全局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学习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讲奉献的行业使命上来,为迎接新一轮挑战打好思想基础。
要加强调查研究,随时跟踪掌握新情况、新动态,了解新矛盾、新问题,结合实践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分析研究和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善于把握规律、创新发展的能力。要能够把科学理论与科技知识运用于宣传施教、凝聚职工、形成自觉行动的实践之中,运用于谋划深化改革、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之中,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新成果。
2、认真谋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要遵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两个规划”的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机械工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决战“十一五”、备战“十二五”、调整振兴规划取得决定性进展的要求,谋划好本行业、本领域、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制定好发展战略、工作计划和推进方案,落实好指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超前做好各项预案。既要做到胸有大略、善谋全局、善谋长远、善谋实效,又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做好。
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形势与情况变化随时调整、完善自身发展计划,使计划更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要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和措施。要加强计划的检查落实,形成一套保证计划付诸实施的制度办法。加强计划的督办,提高计划的执行质量。还要加强计划实施中情况的沟通,保证各自计划与行业发展大规划的衔接,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形成一盘棋的互动联动机制,以确保行业规划与各自计划的同步落实。
3、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为保工业保全局提供有力支撑。中机联系统各专业协会、学会和各省市协会组织是各级政府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支撑,是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纽带,是推动行业调整振兴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和“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会理念,发挥熟悉行业、上联政府、下系企业的独特优势,在引领行业、加强自律、反映诉求、服务企业和政府中发挥作用。要继续坚持科学办会、民主办会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和效益意识,切实搞好自身建设。要善于抓重点、做精品、出亮点、创品牌,不断提高协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注意发挥会员积极性,依靠集体智慧办好协会。要立足行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协(学)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满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贸易保护抬头、出口受挫的不利情况下,要自觉加强行业自律,加强行业预警,主动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工作,在维护行业利益和产业安全中发挥作用。
要集中行业的资源优势,主动组织协调好本行业落实“两个规划”的目标任务。主动跟踪了解落实情况及行业运行中的困难问题,及时反映。要高质量地完成承担的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积极参与国家装备工业“十二五”规划相关工作,充分反映行业要求和主张,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体现政府靠得住、行业离不开、企业信得过的自身价值。要把协会自身建设提到重要议程,从建立规范有效的运行体制、机制,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复合型的职业队伍以及提高经济实力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与整顿,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与实力。今年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协会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
4、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行业振兴发展保驾护航。新形势下,要把学习贯彻好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科学把握形势、参与决策、融入经济工作的能力。要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在把方向、抓大事、管全局工作中,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要注重解决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覆盖率和新党员发展问题,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党管干部原则,配备好各级领导班子。在领导班子建设中重点是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包括善于科学判断形势的谋划发展能力;善于处理各方关系、把握改革力度与发展速度的统筹发展能力;善于促进行业发展、调结构、上水平,实现由大到强的优化发展能力;善于把握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推动发展能力。同时要注意从事业出发,努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培养选拔后备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尽快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务实能干的干部队伍,以保证事业的长远发展。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完善惩防体系,提高各级干部廉洁从业的自觉性,以优良党风促进民风。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社团文化和行业文化,激发职工讲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加强人文关怀,关心职工生活,真正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把党建工作政治优势和文化建设的软实力转化为促进改革发展的硬实力,为完成行业使命发挥应有作用。
同志们,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机遇挑战并存,责任使命共担。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发扬机械行业不畏艰险、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作风,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应对新一轮挑战,以更昂扬的斗志投入振兴大业,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推进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