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浙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日期:2008-01-08  来源:机经网  作者:cfmif  点击:
内容提要:在《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中,浙江省委提出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浙江目前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问题多发期”,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浙江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转变经济增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本文在简述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对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作了评价,指出浙江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增长方式总体上仍是粗放型,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步伐,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后,本文结合浙江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现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目前,浙江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兼具“黄金发展期”和“问题多发期”的双重特性。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土地、电力、淡水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日益明显,这些都使“资源小省”、 “经济大省”的浙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保持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使之在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走在前列,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优化经济结构和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之路,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可以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浙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浙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不断增强浙江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的必由之路。

  一、浙江经济发展简述

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发展,浙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6年,生产总值从124亿元增加到15743亿元,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从331元增加到31874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2元增加到18265元,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65元增加到7335元,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2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1位。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按照“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益较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继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之后,200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的省区,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全国的近2倍。2002年以来,浙江生产总值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比全国同期快3.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200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681298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21.3倍,年均增长21.8%23%,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4.6%上升到2006年的16.3%。浙江以占全国1.1%的土地面积,3.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7.5%的经济总量,浙江经济发展的经验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探索的生动实践和经典范式。近五年来浙江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1    近五年来浙江的主要经济指标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3-2006

年均增长%

常住人口

万人

4731

4763

4803

4898

4980

1.3

生产总值

亿元

8004

97054

11649

13438

15743

14.0

第一产业

亿元

685

718

814

893

925

3.0

第二产业

亿元

4091

5096

6250

7166

8510

15.0

#工业

亿元

3641

4463

5491

6349

7591

15.1

第三产业

亿元

3228

3891

4584

5379

6308

14.7

人均生产总值

16978

20444

24352

27703

31874

12.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3596

4994

6060

6696

7594

20.5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166.6

1468.9

1805.2

2115.4

2567.7

21.8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66.9

706.5

901.0

1066.6

1298.2

23.0

财政支出

亿元

749.9

896.8

1062.9

1265.5

1471.9

18.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166

3511

4056

4632

5325

13.9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419.6

614.1

852.1

1073.9

1391.5

34.9

#出口总额

亿美元

294.1

415.9

581.5

768.0

1008.9

36.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

99.1

101.9

103.9

101.3

10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716

13180

14546

16294

18265

10.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940

5431

6096

6660

7335

7.7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

相比全国其他省区,浙江经济已经走在前列,并形成了较强的发展优势。根据浙江“十一五”发展规划,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将达到20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左右,全省将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但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实现的,总体上是一种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全省固定资本形成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8.5%增加到1995年的38%,再到2006年的44.9%;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时期,每增加1亿元生产总值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15亿元、1.76亿元、1.38亿元、3.60亿元和3.31亿元。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生产要素供求矛盾的制约作用日益凸现,“三高一低”现象依然严重。在19802000年的20年内,浙江以投资翻6番多,能源翻2.5番,支撑了人均生产总值翻3.3番。如果按照过去的投资和能源使用情况,在20002020年的20年内,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将需要2.8万亿元的投资和1.6亿吨的标准煤能源。通过这样的高投入和高消耗,以及相应造成的高污染来达成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然是不可取的,“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是难以接受的。而且,随着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宏观体制条件的进一步变化,“三高一低”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地制约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浙江发展已转向小康型和宽裕型需求,经济发展已不单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为目标,将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资源利用更加合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高级目标,因此,浙江亟需加快转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简单的说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通常,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外延)型和集约(内涵)型两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就是依靠要素数量上的扩张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就是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生产效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其特征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和可持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虽然改变的只是一个词汇,但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反映了对发展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表明了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和信心。

  我国早在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就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强调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需要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浙江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增大、低成本竞争和数量扩张型的产业和企业发展越来越难以为继等问题,不失时机地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5年,省委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了要加快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1996年,在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了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上。1999年,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又作出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战略部署。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资源要素制约、生态环境压力和内外市场约束等问题进一步突出,省委再次提出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在浙江省“十一五”规划报告中,又明确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2007年,在省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现在一直在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时已经十多年了,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从表2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个阵痛期,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从而长期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序

 

 

实现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的年份

GDP年均增长速度(%

粗放型增长期

经历时间(年)

美国

19501960

3.3

100

英国

19701980

2.0

200

日本

19701980

2.0

100

新加坡

19801993

6.9

2025

韩国

19901995

7.2

3040

 

  (资料来源:《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转引自2005年浙江发展报告(经济卷)第16页)

三、对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

  (一)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浙江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一种壮士断腕的勇气积极推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中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第4位。

1.经济效益提升很大。浙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从2000年的22527/人提高到2006年的49624/人,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33881/人提高到2006年的58594/人(见表3)。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分别为23941375亿元,2002-2006年均分别增长20%21.6%

3    20002006年浙江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二产劳动生产率

                                                     单位:元/

年份

全员劳动生产率

二产劳动生产率

2000

22526.9

33881.1

2001

24666.4

35390.8

2002

27999.0

38224.1

2003

33250.7

42423.9

2004

38933.5

47897.8

2005

43337.3

51271.4

2006

49623.7

58594.2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2001年的9.651.838.6调整为2006年的5.954.040.12006年与2001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占GDP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占GDP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占GDP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2006年,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8.5%,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9.4%。与“九五”时期比较,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8.7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开始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2006年,农业增加值为925亿元,比2001年增长17.4%,年均增长3.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由2001年的46.4%5.7%18.6%29.3%调整为47%5.7%19%26.6%(农林牧渔服务业占1.7%)。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工业内部结构正在不断优化。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3248亿元,重工业比重从2001年的47.8%提高到54.2%,霍夫曼系数(轻工业增加值与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0.84,比2001年的1.09下降0.25点;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006年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利润491.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增幅比规上工业高4.1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16.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307.8亿元,比2002年增长73%,年均增长14.7%,高于GDP增幅0.7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3.2%,比全国高出1.7个百分点。

  3.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很快。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07.9亿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4%R&D经费224亿元,增长2.9倍,年均增长40.4%,相当于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1.87%0.72%分别提高到2006年的2.59%1.42%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043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增幅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3.4%,提高2.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23.7%2006年,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分别达到5.3万件和3.1万件,比2002年增长2.12倍,授权量居全国第2位。2006年,全省有89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了195个,继续保持全国第二的位置。全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5件,增幅为历年之最。目前,驰名商标拥有量达145件,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万人大学生人数从2000年的47.2人,提高到了2006年的144.6人,提高很快。目前,浙江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4.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并朝着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虽然,浙江的投资率还处于高位,但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20052006年投资率已开始回落,2006年全社会投资为7594亿元,增长13.4%,处于较为稳定和合理的区间内,与GDP增长13.9%基本同步,投资增幅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仅高于上海,居全国倒数第2位。同时,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第三产业投资较快增长,2002-2006年,全社会第三产业累计投资1548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53.5%,年均增长20.1%

  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所增强。2006年,全省消费增长首次超过了GDP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3.9%,比全国同期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1683亿元,占GDP10.8%。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19亿元,农村市场零售总额为1806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2倍和45.1%,年均增长17.2%7.7%,呈现城乡消费品市场共同繁荣的局面。从2006年投资和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40.9%,拉动了5.7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48.7%,拉动了6.8个百分点。应该说,投资对经济较快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消费也已开始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6.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以来,浙江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鼓励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从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向以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格局,同时大力提高轻纺等传统产品出口附加值。2004年全省机电产品以217亿美元首次超过纺织和服装品出口规模,跃居出口商品大类第1位,2006年已达423.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42.3%,超过出口平均增幅7.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31.6%提高到4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1.7亿美元,占商品总出口额的10.1%,出口额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8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6位;服装、纺织品分别出口159.3138.1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73.8倍。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2001年的91.6%上升到2006年的95.6%  7.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浙江把节能降耗工作视作全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建立了省长节能办公会议制度、能耗(电耗)公告制度、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及工作问责制、节能市场服务体系与机制等一系列节能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与节能降耗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加强能源监察(监测、审计)工作,开展节能降耗“十百千”节能行动,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2006年,全省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86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52%,下降率比2005提高了一倍多,能耗水平和降幅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分别居第34位。同时,全省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2006年全省环保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占当年GDP1.8%。出台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全面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和“811”环境整治行动,循环经济得到有力发展,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省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总量虽然还比较高,但已分别比上年削减0.34%0.12%,扭转了2002年以来连年上升的态势,是全国9个“双下降”的省份之一(全国分别增长1%1.6%)。“三废”排放强度也明显下降,2006年与2002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下降24.3%,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9.3%,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8.5%,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43.2%2006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66.4%,比2001年提高27.9个百分点,水泥散装率连续6年在全国各省区名列第一。2003-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0.2%,该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28%,成为各个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重复用水率也有了很大提高,分别由2002年的84.7%33.2%上升到2006年的91.8%48.4%

(二)浙江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

  浙江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变的步伐还不够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总体上还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

  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方程估算,目前浙江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远远不及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所需的50%的水平,因此浙江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增加要素投入的数量取得,而非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即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而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贡献率已超过70%,经济增长方式均以集约型为主。

另外,浙江的投资率和增量资本产出率总体上处于上行也表明浙江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如表4所示,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的投资来维系的。

4   19912006年浙江投资率变动情况

 

  

生产总值(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亿元)

投资率(%

1991

1089.33

239.75

22.0

1992

1375.70

361.18

26.3

1993

1925.91

683.83

35.5

1994

2689.28

1006.39

37.4

1995

3557.55

1357.90

38.2

1996

4188.53

1617.53

38.6

1997

4686.11

1694.57

36.2

1998

5052.62

1847.93

36.6

1999

5443.92

1886.04

34.6

2000

6141.03

2267.22

36.9

2001

6898.34

2776.69

40.3

2002

8003.67

3596.31

44.9

2003

9705.02

4993.57

51.5

2004

11648.70

6059.78

52.0

2005

13437.85

6696.25

49.8

2006

15742.51

7593.66

48.2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计算)

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其合理的一面,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也曾经历过投资率稳步攀升的发展时期:19601980年,韩国投资率上升了2倍,新加坡则上升了3倍,但问题是浙江的投资效率并不高。我们可以通过增量资本产出率来衡量投资效率的高低,它可以反映出为维持一定的产出增长率所需要的投资增长率,其数值越小,表明投资效率越高。从表5可以看出,浙江的增量资本产出率还是比较高的,因而投资效率偏低,且总体上呈下降态势。举例来说,1991年全省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为1.2,而2006年达到3.5,意味着每提高1%的增长率,1991年仅需相当于GDP1.2%的新增投资,而2006年则需相当于GDP3.5%的新增投资。

5   19912006年浙江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变动情况

 

年份

投资率(%

增长率(%

增量资本产出率

1991

22.0

18.0

1.2

1992

26.3

19.0

1.4

1993

35.5

22.0

1.6

1994

37.4

20.0

1.9

1995

38.2

16.8

2.3

1996

38.6

12.7

3.0

1997

36.2

11.1

3.3

1998

36.6

10.2

3.6

1999

34.6

10.0

3.5

2000

36.9

11.0

3.4

2001

40.3

10.6

3.8

2002

44.9

12.6

3.6

2003

51.5

14.7

3.5

2004

52.0

14.5

3.6

2005

49.8

12.8

3.9

2006

48.2

13.9

3.5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计算)

虽然,目前浙江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浙江的投资效率相比全国而言还是比较高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而且也低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效率(见表6)。

6    若干国家或地区高速增长时期的增量资本产出率

 

 

投资率(%

增长率(%

增量资本产出率

日本(19811990

32.6

10.2

3.2

韩国(19811990

29.6

9.2

3.2

中国台湾(19811990

21.9

8.0

2.7

 

  (资料来源:关志雄.为什么中国的投资效率低下.

  http://www.rieti.go.jp/users/kan-si-yu/cn/c040618.html

现阶段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而高效的产业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基础条件。近年来,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优化,但还存在很多问题。2006年浙江三次产业比例为5.954.040.1,第二产业增长率为18.7%,高于第三产业17.3%的增长率。浙江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二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8.3%,其中工业增长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3.9%。而浙江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从工业内部来看,对工业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机械、化学、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低。2006年,浙江省全部工业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约8%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差距很大。美国和日本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在1982年和1984年就超过10%,英国和韩国也于1986年达到10%。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看,存在结构低水平的状况,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水平不高,主要还是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导。

  2.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2006年,浙江R&D经费支出224亿元,分别低于北京的433亿元、江苏的346.1亿元、广东的313亿元、上海的258.8亿元和山东的234.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6,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7.5%,而江苏、广东等的R&D经费占全国的份额均超过了10%。同时,浙江R&D经费占GDP的比重也偏小,仅为1.4%,刚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国际经验显示,R&D经费占GDP的比重小于1%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较强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在1.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全部在2%以上。从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看,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平均投入的RD经费,浙江为607.1万元,与上海的2840.7万元、山东的2055.3万元、广东的1835.7万元和江苏的1304.1万元等都有一定差距。2006年,浙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1%,比江苏的0.96%低了0.15个百分点,与国际OECD标准规定的5%的基本要求相比,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3.经济的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靠高投入支撑。20022006年,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由3596.3亿元增加到7593.7亿元,年均增长22.3%,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达28940亿元,比1981-2001年二十一年间的投资总和高出7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166.2亿元增加到5325.4亿元,年均仅增长13.4%,投资和消费明显不协调。目前浙江的投资率是明显偏高的,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远远高于25%左右的世界平均投资率水平。2006年浙江的最终消费率只有47.2%,大大低于世界平均80%左右的水平。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4.资源消耗较高。19782006年,浙江减少耕地面积已达548.4千公顷,相当于2006年底耕地面积的34.4%20002006年,全省建设用地缺口从1万多亩扩大到10多万亩,按目前每年的建设用地规模,不到10年将全部用完。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9.5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125.3立方米(不含生态环境用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目前全省可利用水量为310亿立方米,若按现行用水方式,2010年将增至320亿立方米,超出全省可利用水总量。2006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322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9%;全省电力消费总量为1909.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3%,万元GDP能耗达0.86吨标准煤,万元GDP电耗达1247千瓦时,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以上。20022006年,全省电力消费以17.5%的年均速度增长,比GDP增长平均快3.9个百分点。全省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仅为49.9%,中间环节能源利用效率为71.9%,其中加工转换能源利用效率为64.2%,全省每千克标准煤产出GDP 11.6元,每千瓦时电力产出GDP 8.0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仅为日本的1/5。全省年人均能源消费达2.66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1,高于世界总体上0.5以下的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用能消费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拉动,全省能源消费将较快刚性增长,全省一次能源资源自给率进一步下降,以燃煤火电为主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等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突出。

  5.环境压力较大。2006年,全省的废水排放总量达33.1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14702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达20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3096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55.4%1.3倍、47.1%1.2倍。每产出亿元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为21万吨,产出每亿元工业增加值的固体废弃物为0.41万吨,废气排放量为1.94亿标立方米,这些指标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标准几倍甚至十几倍。浙江2006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运河以及平原河网水质100%的断面不满足功能要求,其中,鳌江水质类别为V-V类,已受到严重污染。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海域水体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全省32个省控城市中有25个为重酸雨区。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浙江“成长的烦恼”,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但如何有效地转变,国外一些较好的经验可以提供借鉴。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经验

  二战后,许多国家为了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先后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它们的经历为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验

  19501960年,美国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期间,GDP年均增长3.3%,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3%。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经验有:

  1.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霸主地位的逐步形成,主要靠的就是以科技推动力为基础的集约化经济增长。美国政府把发展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强调技术是美国经济的动力,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技术商业化,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可以说,美国许多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部门,都是以科技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美国非常尊重知识,在大量培养本国科技人员的同时,还采取许多举措吸引人才,从全球吸收了相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才。

  2.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美国通过鼓励企业兼并,使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规模经营,获得了最佳经济效益,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3.重视教育。二战后,美国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各州都实行了九年或十一年、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最发达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研究证明,在美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期内,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达到17.3%,大大超过物质投资5%15%的收益率,美国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有三分之一要归功于教育投资。

  4.实行适当的政府干预。美国通过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持续增长,在产业发展政策上扶持农业、住房以及资助修建公路、航空网建设等,经济增长速度由50年代的2.9%,提高到60年代的4%

  5.改进企业生产方法和经营管理手段,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二)日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验

  日本国土面积仅为37.78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严重。二战战败后,经济、社会几乎崩溃,但目前却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超级经济大国。日本集约型、效益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日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统制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封闭经济体系向开放经济体系转变,由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增长方式向知识密集型高技术化增长方式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主要有以下经验:

  1.重视科技进步。日本十分重视科技的作用,在19591979年中,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854项,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日本又成功从一个引进、模仿西方技术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技术出口国和技术不断创新的国家。80年代以来,日本每年的科研开发产出不断提高,平均每年申请专利达34万件以上,占全世界的40%,为美国的3倍,英国的10倍。

  2.重视教育事业。日本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中都位列前几位,通过发展教育,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

  3.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日本逐步形成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界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主力军作用。日本全部科研投资80%以上来自民间企业,科研人员63%以上在民间企业。而且,日本企业在生产经验管理方法改进方面,也处于世界前列。

  4.环保立法。日本为了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验

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增长方式演变过程中显示出大体一致或相似的进程,且这几个经济体的工业化过程与浙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都通过加速工业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7    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

 

亚洲“四小龙”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贡献(%

新加坡

19601970

8.8

10.1

1970-1980

8.3

35.5

1980-1993

6.9

62

韩国

19601970

8.6

-7.5

1970-1980

10.1

40.1

1980-1990

6.4

44.9

1990-1994

6.6

50.3

中国香港

19601970

10

49

19701980

9.2

27.8

19801993

6.5

56.5

中国台湾

19601970

9.6

11

1970-1980

8.9

33.6

1980-1993

7.9

50.6

 

  (资料来源:葛霖生.亚洲“四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76))

从表7可以看出,浙江1981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总体上与亚洲“四小龙”20世纪6080年代的增长相似,都表现为投资驱动型的经济高速增长状态。20世纪末,亚洲“四小龙”都已经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成功经验表现为:

  1.加速科技进步。亚洲“四小龙”在积极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基地、制订高新技术产业计划等方式来促进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同时,亚洲“四小龙”还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文化层次及水平。

  2.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工业化初期,亚洲“四小龙”都不同程度的面临就业的压力,因而都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投入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劳动力供应紧张时,它们又都抓住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加速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了高效低耗、高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和竞争力强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顺利实现了比较优势的转换。

  3.适时适度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在推行产业政策、实施外向型战略、实行低利率的金融政策等方面作用的同时,积极着力改善市场协调职能,完善市场机制,强化竞争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提高微观运行效率。

  4.高度重视资本积累和提高投资效益。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高投资、高储蓄是其显著特点,浙江目前的状况与之类似。但亚洲“四小龙”一开始就将提高投资效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这一点为其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5.强化对外开放政策。二战后,亚洲“四小龙”都无一例外地把自身经济发展融入到了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及外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发展战略上先后经历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的转换,出口产品中制成品一度占到90%以上。在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方面,新加坡和韩国的成效尤其显著。新加坡主要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模式来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而韩国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发展的重点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式,如在6070年代主要采取了非贸易型的技术引进方式,通过研究公共文献、进口产品仿制、引进归国人才等方式来促进技术进步。

  综上所述,许多国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的成功经验,比如都非常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通过增加教育投入等来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积极转变产业结构以提高经济集约化程度;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适时适当发挥政府干预作用等。当然,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模式上会有很大差异,但这些国家在某些阶段或某些方面还是与浙江有一定相似性,它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给浙江一定的启示。

五、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对策建议

  目前,浙江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今后经济发展走向的重要时期。因此,浙江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并结合国外成功经验,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深化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条件。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摈弃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惜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观念。要密切联系浙江资源禀赋,把握浙江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标列全国倒数第三, 是名副其实的“地域小省”和“资源小省”的省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明确经济增长不代表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切实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要加快建立健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激励广大干部树立和实践科学的政绩观、资源观、成本观和产业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不应再参与或过多干预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 应把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创建公平的市场环境上来。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实行有利于科技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继续完善价格机制作用,让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定和完善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坚决制裁各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目前,浙江的三次产业构成为5.954.040.1,与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要继续在“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上下功夫,努力把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的结构转变。根据浙江实际,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污染较少,就业弹性较高等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因素,可以从结构层面上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服务业相对第一、二产业来说增长波动比较平稳,可以有效减轻整体的经济波动幅度。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时,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但当前浙江的服务业发展并不十分理想,占GDP的比重仅为4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是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比重较低。因此,今后浙江要进一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摈弃过去片面追求制造业发展而牺牲服务业的做法,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提升生产型服务业规模和层次,打破服务行业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另外,浙江制造业比较发达,但随着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不断提高,浙江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在下降。而且,浙江制造业是以“两头在外”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即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和制造环节,赚的主要是“辛苦钱”。因此,浙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定位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密集、耗能少、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主动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将一批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出去。

  (三)全面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的必由之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计。根据浙江实际,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努力构建倡导创新价值体系和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形成全民创新、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加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制定相应的创新规划和调控政策,建立健全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激励机制、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完善和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三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只有加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因此,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加快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区域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人才、信息集聚等创新平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加快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大力推进对现有技术的综合集成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和管理体制,造就一支大规模、优结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五是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推进“品牌大省”建设。自主品牌已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有力体现。坚持品牌战略,提高创牌意识和能力,可以带动自主创新的发展。因此,要坚持将自主创新与创造自主品牌相结合,加大品牌化力度,加强品牌宣传,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四)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速度要相对均衡,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但目前浙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消费明显疲软,造成产能相对过剩。因此,在优化投资和出口结构,保持投资和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观念,培育和扩大旅游、休闲等消费领域。努力解决目前汽车、住房等大额消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只有“三驾马车”跑得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才能又好又快。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浙江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已于2005年出台,但是发展循环经济涉及企业、区域、产业、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浙江要继续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培养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理念。二是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要强化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的规划约束和管理机制,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考核机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等,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重要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尽可能让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三是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加快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六)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浙江民营经济发达,造就了浙江经济的活力,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6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0%以上,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4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500 强民营企业中, 浙江就占了1/3 多的数量。但浙江民营企业还存在着多数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人员素质不高,资源利用率较低,环保意识不强,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参与竞争等粗放式经营的特点,这些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矛盾,给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带来障碍。而且,浙江经济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把占主导的民营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因此,在促进民营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民营企业兼并,扩大生产规模,通过投资、金融、财政等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它们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它们由产值型、速度型和数量型的发展向效益型、结构型和质量型的发展转变。同时,要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对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要加大改造和淘汰力度。

  (七)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2006年,浙江全省进出口总额达1391.5亿美元,成为全国第4个年出口额超千亿美元的外贸大省。外贸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外贸依存度由200140.2%上升到2006年的70.9%,提高3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提高23.2个百分点。在努力保持全省外贸出口强劲增势的同时,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外贸出口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转变,从关注贸易顺差向提高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转变,从注重产品和劳务出口向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转变。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选择那些用能少,无污染的项目,同时,要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全面推进创业创新。另外,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八)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 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 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 GDP 就会增加9%。当前,浙江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中高级技工、工程技术人才等的缺口已经较大。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迫切要求浙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因此,浙江要把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同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发挥用人机制和流动机制作用,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浙江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关键时期的战略选择,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定能迎来浙江发展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49102.765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