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发动机创新成果显著 自主品牌“芯”崛起

日期:2008-05-21  来源:慧聪网    点击:
我国汽车工业经过近几年井喷式地增长之后,逐步确立了我国世界汽车制造大国的地位。而这期间所形成的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为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条件,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已经延伸至发动机等关零部件领域。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纷纷制定了发动机发展战略,在发动机研发和生产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近投产的发动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奇瑞在2001年就启动了“奇瑞动力”战略,2005年10月31日,奇瑞发布了自主的高性能发动机品牌“ACTECO”,并规划了一个排量从0.8L到4.0L、款式从直列3缸到V型8缸的3大系列多达18款全新发动机产品的发展蓝图。据透露,奇瑞ACTECO系列发动机的研发目前已经进行到第2代,奇瑞第2代ACTECO系列产品可以满足欧美市场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要求。

    从2002年吉利第一款自主研发的479Q发动机在宁波下线以来,吉利陆续开发出从1.0排量到1.8排量8款不同的发动机。吉利汽车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CVVT发动机于2006年8月实现量产,标志着吉利在汽车发动机领域的重要飞跃。

    长安汽车专门成立了发动机研发团队,并联合德国FEV、奥地利AVL公司等多家国外设计公司开展深入合作。按照规划,到2010年,长安将同时拥有从0.8升到2.4升的10余款发动机,树立长安在动力系统研发领域的领先优势。

    5月13日,长城汽车轿车发动机工厂启动,同时长城两款全铝VVT发动机GW4G15、GW4G13在新工厂下线。下线的GW4G15和GW4G13发动机均为直列4缸16气门,主要应用于长城的后续轿车产品。两款产品采用电子节气门及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排放可以轻松通过欧Ⅳ标准。据悉,早在2000年,长城就建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准、产能20万台的长城内燃机公司,这个基地生产的发动机主要配套皮卡、轻卡及各类SUV车型。今年以来长城正式进入轿车领域,并重新建立了一个更高标准、产学研一体的轿车发动机工厂。长城汽车轿车发动机工厂拥有一支近400人的发动机专业团队,主要负责概念设计、CAE模拟分析、产品研发以及试制、生产。新工厂总投资超过7亿元,内有缸体、缸盖、曲轴、装配及热试等五条柔性生产线,年产能可达30万台。

    与此同时,我国大汽车集团凭借丰厚的资金和人才技术储备,在汽车发动机的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发动机的研发上,一汽完成了从1升到13升排量的全系列发动机产品布局。在商用车发动机产品方面,一汽自主开发的CA6DN、CA6DM、CA6DL等系列柴油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轿车发动机领域,去年一汽自主研发的汽油直喷发动机点火成功,实现了中国轿车汽油机技术成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今年初,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V型12缸发动机在一汽技术中心成功点火,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顶级轿车用V型发动机的开发技术。

    上汽集团的发动机研发同样引人瞩目。从第一台荣威KV6发动机样机下线,经过逐步提速,上汽在宝山的发动机生产线已形成年产8万台系列发动机的能力。

    目前,节能、环保成为新的创新浪潮,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短差距、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机遇。

在新能源动力技术方面,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经开始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长安具备全球领先技术且已成功点火的增压中冷氢内燃机,以氢能源作为直接燃料,代表了我国汽车新能源应用的最新成果。相信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将会在新能源发动机技术方面取得一个个新的成就。(记者常艳军)

    相关新闻:长城公司自主研制轿车发动机产品日前下线

    记者近日从长城汽车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最新研制的两款全铝VVT发动机产品日前下线,长城汽车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轿车发动机。

    据介绍,这两款最新下线的全铝VVT发动机分别为GW4G15和GW4G13,均为直列4缸16气门,主要应用于长城的后续轿车产品。两款产品具有重量轻、油耗低、噪声小、低排放、结构紧凑等特点,尤其在低转速下能发挥出强大扭矩,获得最佳的动力输出,排放可通过欧Ⅳ标准。

    同时,长城汽车轿车发动机工厂也于同日落成。新工厂总投资超过七亿元,内有缸体、缸盖、曲轴、装配及热试等五条生产线,均为采用国际知名品牌高尖设备组成的柔性生产线。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年产能却可达30万台,此次启动的是一期工程,年产能为10万台。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97371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