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接订单持续下滑开始影响开工,船舶能效标准提升,部分国际公约开始或即将实施,新船价格低造成船企盈利低,货币政策收紧造成银行放贷收缩,我国中小船企正面临严峻挑战。不过,这恰好为有实力的造船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兼并重组机会。
鉴于国际船舶市场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的缓解,有业内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并购重组或许会成为将来一段时期行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
新订单缺乏企业面临开工不足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船舶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上半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21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了9.2%。与订单下滑相反的是全国1至6月造船完工量却同比增长了4.4%,而手持订单量同比下降了7.4%,比去年年底下降了7.2%。不难预见,部分船企即将面临开工不足的困境。
在争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地位”的角逐中,中韩两国可谓你追我赶。韩国今年上半年订单量为892万修正吨,超过中国的517万修正吨。韩国和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3.2%、30.8%。按订单金额计算,韩国今年上半年的订单总额为314亿美元,超过中国三倍以上。
据统计,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监测范围内的一半船企上半年没有接到订单,重点监测的43家船企也有10家没有接到订单。毋庸讳言,新订单缺乏,将使部分船企难以为继,被淘汰出局。
新标准推出绿色技术门槛抬高
商业竞争是残酷的,在船舶工业领域也是如此。
“随着造船工业东移以及亚洲力量的逐步崛起,国际海事利益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船级社副总裁高照杰在某论坛上如是说,“格局改变成了标准变化的原动力,传统海事强国要形成新的垄断,巩固他们的优势地位,就必然推出新的标准,提高技术门槛,从而导致国际海事标准层出不穷。”
据《中国联合商报》了解,今后数年可能进入实施阶段的新标准有:国际拆船公约、协调共同结构规范、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压载水公约、NOx/SOx排放新标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原油船货油舱涂层性能标准等,其中压载水公约已在部分船舶上实施。这些新规则的明显特点是安全与绿色,也意味着绿色造船技术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热点。
专家指出,虽然以中国、巴西、沙特阿拉伯、印度、南非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将被允许延期至2019年执行,但我国的船舶主要以出口为主,新标准将会削弱我国船企在国际上的接单能力。
“当前我国造船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依然有限,与我国造船和航运地位极不相称。新一轮的绿色技术标准必将引发行业重新洗牌,并导致利益格局的全面变革。”高照杰如是说。
而纵观我国船市,过去几年都以低价散货船制造为主,技术领域缺乏优势。如今,无论是从散货船产能严重过剩还是从新标准对造船技术提出的要求来看,我国不少船企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惨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