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农机化:挺起民和农业发展的脊梁

日期:2011-06-15  来源:金光农业网    点击:
一手挥鞭吆喝,一手扶犁翻耕,这是农民传统耕作方式中一幅最典型的画面,它在中国农民的农业耕作中延续了数千年。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机推广步伐的加快,在民和这片富庶的河湟热土上,这幅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耕作画面正在一步步被打破革新。

  所谓农业机械化,其实就是逐步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过程。民和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可以说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民和农机化事业的蓬勃兴起,真正算起来也就是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受着国家农机购补政策的刺激和财政购机补贴力度的加大,拉动了农民投资,推动全县农机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字:截止2010年底,民和县农机总动力达35.9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56.1%,各类农用机械及配套农机具5.3万余台(套),比十五末增长23.2%,完成机耕35.8万亩、机播23.12万亩、机收6.72万亩,分别占到当年耕地面积的55.94%、36.12%、10.5%。全县农机服务经营户2.54万户,比十五末增长34.4%。实现农机经营作业收入7730.6万元,纯收入4842.8万元,户均收入1908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9%、62.3%、21%。完成农机项目投资999.49万元,比十五末增长了4.3倍。

  从这组数字,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信息,那就是——农机化挺起了民和农业发展的脊梁。

  我们把目光投向五年前,春播秋收期间,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二牛抬杠”,听的最多的声音就是农民扶犁挥鞭的吆喝声。而五年后的今天,在田间场院,我们听到更多的便是响彻耳边的隆隆机声,看到更多就是机播机收机脱的喜人画面。这种变化带来的便是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今天,由手扶拖拉机牵引的机械犁在30度的斜坡上耕作已不是难事。根据农民多年实践经验,在民和农区,特别是一些具备机械作业条件的山区,一台微耕机的作效是耕牛作效的10倍以上,一台三行播种机的效率是单行犁铧手工播种的4倍以上,而一台联合收割机的作效是一个人的100倍以上。

  当然,这样的机械作业效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节本增效,这一点,广大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2010年该县推广示范的3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就给了我们很好的见证。据了解,该县在川口、马场垣、古鄯等3个乡镇13个村实施的30140亩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实现增产53.25万公斤,增收120.56万元,节支212.52万元;而在北山乡牙合、罗家湾两村建立的1036亩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增产36.26万公斤,给农民带来72.52万元的收入。

  机械化带来的农业高效性,老百姓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今年春播期间,笔者在西沟乡麻地沟村田间地头采访时,得到实惠的农民都说:“有了农机,农民方便多了,以前的‘二牛抬杠’一天最多也耕种两亩多地,现在有了三行播种机,六七亩地一天时间就种完了,既省时又省力”。

  在今年推广的30万亩全膜覆盖种植中,一台台覆膜机更是大显身手,全县共投入的158台农机具,春秋季覆膜面积的20.8%都是有机械化作业来完成,不仅提高了铺膜质量,还为农民节支生产成本360万元。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29759.453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