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农业大县,为使农民真正得到农机化发展带来的实惠,该县认真贯彻中央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扎实做好农民购买农机补贴工作,拉动农民投资,扶持农民购机。据统计,该县自2005年实施农机补贴项目以来,补贴资金逐年递增,截止2010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204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143.98万元,购置各类补贴农机具8960台,受益农户7823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2%以上。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33.6%,比十五末增长5.3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还催生了农机服务新产业。随着农机推广步伐的加快和国家购机补贴扶持力度的加大,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新产业。这些新的农机服务组织,在积极解决劳力紧缺家庭农业生产困难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薄的农机经营性服务收入。仅2010年,民和古总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耕、播、收、脱、松等机械作业环节完成服务面积1.04万亩,实现服务收入40余万元。民和连清农机专业合作社接写作业服务面积近7000亩,实现服务收入37万元。据统计,截止十一五末,全县农机服务经营户达2.54万户,比十五末增长34.4%,实现农机经营作业收入7730.6万元,纯收入4842.8万元,户均收入1908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9%、62.3%、21%。
农民购买农机,不仅方便了农业生产,而且还发了“农机财”。西沟乡复兴村张富德俩兄弟于2010年9月购买了一台政府补贴的联合收割机,当年的麦收中挣了1万多元,今年为扩大作业范围,兄弟俩于5月23日从民和出发,远赴河南南阳农区,计划从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一边收割,一边往回赶,从冬小麦、春小麦到玉米全面收割,估计今年也能赚个5万多元。松树乡湖拉海村的陈永峰去年花了5000多元购买的一台政府补贴脱粒机,收完自家的庄稼后,就从毗邻的甘肃省红古区开始,由东向西沿途收割,一个麦收下来挣了近2万余元。据了解,去年秋收期间,民和县有600多户“麦客”,足迹近到海东地区的乐都、互助,远到甘肃的红古、永登、天祝、积石山等地区,收入好的达2万元,最少的也能收入4000—5000元。
农机进了田,农民进了城。农机化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除了外出打工者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机下田忙碌完,农民进城赚了钱。
随着农机作业功效的提高,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拉动劳务产业的兴起,打工浪潮席卷民和广大农村,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民和县完成劳务输出61.06万人(次),累计实现劳务收入25.29亿元。其中,2010年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11亿元。可以说,这与全县农机化水平提高有着密切得关系。
“金秋采棉”是近年来迅速发展兴起的季节性劳务输出热门行业,每年八九月份,民和县大批的劳动力开始向新疆棉区涌集。但是,每年“金秋采棉”的黄金时节,也正值民和农民秋收打碾的农忙时节,农民不可能丢下地里的庄稼而去打工挣钱。
如何实现“金秋采棉”和“秋收打碾”两不误,机械化就给农民解决了这一“两不误”难题。据介绍,按照以前靠畜力、人力,完成秋收打碾入仓至少也得需要一月有余的时间,而使用农机后,秋收打碾时间大大缩短,这为农民赴疆采棉挤出了更加充足的打工挣钱时间。去年,该县农民利用机械效率,及早完成秋收农活,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 3.3.万农民从新疆挣回采棉收入1.18亿元。
实现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平安建设是保障。近年来,民和县在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平安农机”建设,大力实施典型带动工程,全县创建农机安全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8个、示范户380个,在这些示范典型的带动下,全县农机化事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农机事故率控制在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