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为台湾参与经济全球化之一部份,既可藉此排除经贸竞争压力,更可突破市场狭隘与资源局限之威胁,形成吸引国际投资之优势。固然签署ECFA会对台湾整体经济、产业、人才等带来程度不一的冲击,但亦可为台湾产业带来转型升级的契机。为此,在后ECFA时代,除了需要政府落实辅导救济措施,协助受冲击产业发展及转型,亦应透过产业政策之协助,让台湾产业趁势而起,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找到产业版图新定位,以提升台湾于全球发展之关键地位,进一步厚植台湾于全球经济实力板块。
随着全球区域经济整合不断,产业洗牌重组进程加快,台湾产业所面对的是全球的竞争。而台湾自2002年加入WTO以来,产业政策便以协助台湾厂商升级转型,并因应全球化挑战为主要的目标。然而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台湾之冲击相对较他国严重,虽然金融海啸的肆虐已逐渐褪去,惟全球贸易量仍未见大幅好转,台湾产业在此等环境下难以获得进一步成长动能。而随着两岸经贸交流自80年代起蓬勃发展,时值今日,双边经济及产业价值链重要性与日俱增,是故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之概念浮出水面,并于
经贸合作全球化趋势
目前台湾产业面临的课题,首要即是全球化、区域化时代下,面对国际区域整合的逐渐成形,因而使得国际竞争环境之条件恶化。此外,台湾关键产品与技术仰赖进口,并且缺乏品牌与通路,使得附加价值创造能力低,亦不利所得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而过去追求规模经济所形成的资源耗用,将使得未来转型为绿色成长显得窒碍难行。由于台湾为外销导向,因此国际市场之布局实可视做产业朝国际化发展之重要敲门砖,因此攸关区域整合的成形,使得国际竞争环境益发竞争,将不利台湾经贸全球化,ECFA之签订或将帮助台湾面对全球化潮流。
台湾自2002年加入WTO,除参与WTO杜哈回合多边谈判,亦积极寻求与其它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Free Trade Agreement;FTA)。过去台湾于全球之经贸战略思维,主要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改善投资环境,并同步推动对外经贸连结与拓销为主轴。随着「东协加一」、「东协加三」等区域贸易协议逐渐成形落实,东协出口大陆关税降至零,台湾产品出口大陆与东协,将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引发台湾产业被边缘化之疑虑甚嚣尘上。而面对逐步正常化的两岸经贸关系,如何在深化过程中确保台湾产业未来分工及竞争优势,以及主体发展性,为近来备受关注之议题。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大陆于上世纪末的崛起,对于以外贸为导向的台湾,如何运用大陆资源与市场,确立台湾于东亚区域关键地位,进而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大陆在台湾与东亚区域经贸连结的蓝图上,着实占据关键位置。基于大陆在亚洲的关键性、台湾在两岸分工的重要性,以及台湾相对东北亚国家在大陆布局的优势性,应透过与大陆共同生产、跨国企业双边合作,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积极开展两岸经贸发展之全球化布局,并推动台湾成为高附加价值制造中心,进而致力成为亚太企业在大陆进行企业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枢纽。因此,台湾有必要重新思考调整区域之经贸战略,若能善用地缘优势,扮演进入大陆及东南亚市场门户,紧密结合大陆、东亚市场,吸引跨国企业在台投资,便可望于亚太经济或东亚经济圈内寻找到立足地位。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转变
由于签订ECFA对于产业之冲击效果不一,根据中经院(2009)之研究,ECFA之签订虽然对机械、化学、塑料、橡胶、纺织、钢铁、石油煤制品有利,但对于过去台湾占优势之电子产业,以及成衣服饰、非金属制品、木竹制品等敏感内需型产业不利,并将进一步影响该业之就业情形。因此,政府除了应研拟完整配套措施,以弱化ECFA洽签对受冲击产业之不利影响外,亦应趁势调整台湾产业结构,顺应国际经济之脉动与趋势,厚植既有传统产业实力,并布局因应新潮流顺势而起的新兴产业。
由于台湾产业发展无法置身于国际趋势外,在金融海啸带来经济活动重创、产业遭受严重冲击后,各国政府纷纷祭出多种提振景气方案,以扭转产业颓势。观察各国因应金融海啸形成之产业重心移转影响层面,可发现两项重要改变;首先为消费习惯的改变,市场需求型态逐渐转向平价优质;其次为产业结构改变,由于产业重新洗牌、重组,因而形成产业调整或合并、产业升级之变化;为迎合产业大搬风之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因而各国致力于培育下一个全球高成长产业,新兴产业乘势崛起。
细究各国提出之产业发展政策,皆有其不同政策主轴,然将其政策愿景进一步细分至产业项目,可以发现各国所极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可归纳为知识经济领航、信息科技开创、绿色潮流兴起,以及生活需求驱动等四个产业领域。而台湾在后ECFA时代,产业结构之调整,势必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