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企业盈利能力显著   提高未来走势仍存变数

日期:2008-01-08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cfmif  点击:

2007年,高涨的能源价格、缓缓上升的汇率、节能减排的压力、政府控制流动性的频频举措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对于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要承担更高的生产成本、更小的价格优势、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更少的银行贷款。但所有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终究没能影响到全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热情,更多的能源和资金来到中国,中国企业相应地也把价廉质优的产品送到全世界。毫无疑问,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提高。
  200711月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一书刚刚出炉就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这份报告显示:近十年来,中国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这并非因为运用了财务杠杆,而是其真实盈利能力提升的结果。历史数据显示,1998~2006年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6%
  这样的趋势在2007年同样延续着。参照“2006年中国企业500当中排名靠前的工业企业可以发现,这些企业的规模大、利润增长快,其利润增幅普遍超过收入增幅,资产负债率不断下降。今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632亿元,同比增长37%,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21.57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上市公司利润中有25%源于投资股市所得,剔除这些水分后,工业经济盈利增长还是达到了25%~35%,这也说明了2007年企业利润确实不错,中国企业利润总额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利润为王之石化:利润普增中国石油一家独大
  中国石化的三季度报告显示:今年1~9月,公司营业收入为8752.78亿元,同比增长13.64%,实现净利润486.83亿元,同比增长43.65%。去年同期亏损296.5亿元的炼油业务,在今年实现了2.14亿元的经营收益。在1031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之后,中国石化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中准价自111起每吨上调了500元。受益于此次调价,中国石化第四季度业绩将更为可观。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今年也有较大提升。今年1~9月,中化集团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5%。其所属大部分单位在盈利方面超额完成预算进度,石油、化肥、化工、金融、酒店地产等主营业务板块盈利持续增长。依据去年中化集团全年利润总额43.76亿元的规模来看,今年中化集团前三季度的利润可能超过58亿元。
  相比之下,中国石油自115A股上市以来,相关经营方面的报告一直没有对外公布。从其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石油销售收入达到3927亿元,上涨了20%以上,净利润为758.82亿元,远高于中国石化的同期净利润。今年1~9月,中国石油累计生产油气总当量8.28亿桶,比去年同期增加3420万桶,同比增长4.3%(上半年这一数字是3.7%)。其中,原油同比增长0.9%,天然气同比增长16.8%。虽然三季度油价继续上扬,但到四季度开始有所下滑。不过由于天然气的价格一路攀升,仍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石油今年的整体利润。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表现是今年大型工业企业中的一个例外。公司营运数据显示,中海油前三季度油气收入减少了4.6%,为513.77亿元,主要是因为原油收入同比减少了6.2%,达到476.42亿元。前三季度总收入516.81亿元,同比下跌4.9%,净利润169.97亿元。今年上半年,中海油净利润为145.5亿元,也就是说,中海油第三季度的利润仅为24.47亿元。在2006年,中海油全年净利润达到309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还不足这个数字的一半。虽然有媒体报道,中海油利润率高过中国石油,但净利润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预见,中海油今年全年净利润很难超过去年。

 利润为王之矿产钢铁:盈利能力平稳走高
  2006年宝钢股份前三季度主营业务利润较2005年同期下降了12.98%,仅为90.95亿元。宝钢在今年终止了这种颓势,上半年宝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41.23亿元,主营业务利润总额达到121.99亿元,同比增长了76.86%。进入第三季度后,宝钢营业收入仍然维持上升趋势,达到501亿元,同比增长15%,但净利润降低了50%,仅为24.7亿元。根据其三季报披露,前三季度宝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虽然利润总额的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但在钢铁企业中,宝钢的利润总额仍然排在第一位。宝钢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宝钢三季度业绩不佳主要是由于不锈钢产品效益大幅下滑所致,第四季度不锈钢市场回暖后,宝钢的表现会好于第三季度。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9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利润总额也增长了43%。前三季度,五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56亿元,同比增长13.6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9.28%,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超额完成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各项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五矿集团虽然在第三季度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但利润总额仍然增长迅速,两者之差扩大到了50%以上。
  根据鞍钢股份1031公布的2007年三季报,鞍钢股份在2007年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4.30亿元,同比增长25.10%;实现净利润65.67亿元,同比增长27.46%。不过在第三季度,鞍钢股份受前期部分原材料涨价、产品价格下调的影响,主营收入为163.94亿元,相比第二季度下降了3.67%;净利润为17.63亿元,下降了26.85%。考虑到第四季度钢铁价格回升,行业利润开始环比上升,预计在第四季度,鞍钢股份的盈利能力会得以提高。
  在中国企业500的前50名当中,身处北京的首钢集团公司今年所面对的难题最多。虽然大举搬迁、节能减排、压缩产能等压力勒紧了首钢集团2007年业绩的脚步,但其经济效益并未因此而出现退步。今年1~9月,首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87亿元,超计划186亿元,同比增加243亿元,增长37.8%;集团实现利润30.17亿元,同比增长5..9%
  利润为王之有色金属:遭遇滞涨瓶颈利润率出现下滑
  中国企业500是以营业收入、而不是企业利润为标准进行排名。所以一些收入相对较低,但利润较高的企业在中国企业500排名中并不是特别靠前。
  如果以2006年中国企业的净利润排名作为标准,中国铝业在中国企业500的排名会有相当大的提升。2007年,中国铝业的表现一样抢眼,但净利润率却有所下降。今年1~9月,中国铝业实现营业收入545.7亿元,净利润达到了84.4亿元。去年,中国铝业全年净利润达到113.29亿元,而以今年的情况来看,中国铝业的净利润很难超过去年。导致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内氧化铝产能迅速扩张,氧化铝价格下降,压缩了中国铝业的营业收入;另一方面,铝土矿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铝土矿价格不断提升。同时,所得税是造成中国铝业盈利低于预期的原因之一。中国铝业三季度的有效税率为29%,高于其26%的近三年所得税率的平均水平。

江西铜业也属于这类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江西铜业营业收入为274.27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51.3%。虽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还不到300亿元,但净利润却达到了32.5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江西铜业和中国铝业一样,尽管今年利润值较高,但整体业绩逊于预期,净利润甚至低于去年同期近9%,也就是说江西铜业是在收入高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出现下降。江西铜业给出的解释是,虽然铜价上涨,但全球铜冶炼加工费继续下跌,所以公司在利用外购原料生产的阴极铜,以及为客户进行的铜冶炼加工的收益大幅减少。
  进入第四季度后,江西铜业积极拓展矿源,以求改变目前利润率下降的状况。先是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联合组成投资主体,获得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首选投标人资格,具备了优先谈判取得开发阿富汗艾娜克铜矿的权利。紧接着联合中国五矿集团收购了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100%股权。
  利润为王之煤炭水泥军工:有望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年中报显示:中国神华上半年经营收入达到383.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8%;净利润103.15亿元,同比增长19.8%,利润增幅十分惊人。中国神华A股于今年10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其不必公布三季度报告。虽然中国神华连续公布了9~11月的主要运营数据,但只有煤炭产销量和发电量的数据,没有具体财务数据。有赖于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里的大涨,煤炭行业地位在中国得到了重新认识,再加上中国已经成为煤炭纯进口国,所以中国神华的煤炭出口量呈现负增长,也就没有受到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加上2007年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以及中国神华在电力业务上的迅猛发展,中国神华今年的经营业绩将较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
  受国内外强劲的水泥需求影响,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月实现销售收入129.72亿元,同比增长12.66%1~9月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5.03亿元,同比增长60.97%。海螺水泥是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今年水泥出口退税的取消使其应缴增值税增加,从而相应的导致营业税增长,影响了盈利表现。但海螺水泥具备纯低温余热发电方面的优势,节约了运营成本,抵消了出口退税被取消和煤价上涨的压力。此外,销量增加和价格提高也为其利润的高增长做出了贡献。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以下简称兵装集团)今年1~9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8%,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6.8%38户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完成全年预算80.2%,超过时间进度5.2个百分点。在10月份,兵装集团销售收入超千亿元,达到1046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集团所属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51.2亿元,同比增长29.3%,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8.7%。尽管利润增幅仍然高于销售收入增幅,但在10月份利润增长已开始放缓。根据兵装集团确立的全年经营目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20亿元、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利润16亿元来看,今年兵装集团将会超额完成任务。
  影响2008年利润增长的几个因素
  标准普尔曾表示,中国企业获利丰厚,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鼓励私营部门的投资、持续的企业整合、政策调控和改革,以及对企业加以整顿的成果。不过,标准普尔显然更关注政府作用在中国经济中的表现。纵观2007年抑制企业利润增长的因素,我们不仅发现了能源价格高涨,还会发现其他因素也会因企业所处产业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BR< p>

石油价格在2007年直冲100美元/桶。为了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8月初,国家发改委明确发出了保持成品油价格稳定的信号,并要求中石油和中石化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两家企业自8月末开始缩小出口规模。相对于国内非市场化的价格来说,国际市场利润更为丰厚,缩小出口规模对本身就处于亏损状态的炼油业务来说有不小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两大集团在2007年盈利表现不俗的情况下,敢于向国家申请炼油业务补贴的重要原因。
  由于贸易摩擦次数在2007年显著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如果企业利润更多地是依赖出口,那么在中国出口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增速也会随之放缓。今年1~5月,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1%,而6~8月则同比增长31%,下降之势明显。央行的最新数据也支持了这一判断,第三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的出口订单增势有所回落,显然,外需的波动性正在加大。为缓解贸易顺差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国及时调整了进出口关税政策,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加强了控制力度。其中铜和铜材的出口下降了27.4%,未精炼铜、菱镁矿、铝矿砂等产品则几乎没有出口。8~10月,中国外贸顺差减少了70亿美元,仅靠焦炭、钢坯、钢材三类产品的出口放缓就使贸易顺差减少了约60亿美元。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对外依存度最大的经济体,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施加的限制也在增多,使得中国出口企业在2007年面对着众多艰巨挑战,但中国本土消费的增长还是可以部分抵消出口量的下降。在2007年上半年,中国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2%,农村收入增长了13.3%,增长水平高过2006年。这部分新增的购买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出口的下降,但居民收入增幅仍然低于企业利润增幅,再加上高涨的生活成本,国内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很难满足众多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现在没有任何预兆可以让人联想到明年中国企业将应对更少的贸易冲突,如果不能进一步增强居民购买力,那么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将会出现波动,企业经营也将面对更高风险。
  环境问题是2007年的热点问题。中国社会从上到下都强烈的感觉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中国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雄踞中国企业收入前列的众多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都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这些企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这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内都具有民营企业不可比拟的规模优势和政策扶植优势;这些企业开发国家能源、消耗国家生态成本,但其高额利润缺少有效途径转移到人民手中。企业环境保护成本的增加在2007年是普遍现象,随着国家把节能减排指标归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加之媒体曝光程度的提高,企业在2008年还将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监管压力。
  流动性过剩是2007年为公众提及最频繁的概念。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目前学界还存在着分歧,所以中国政府采取收紧银根的策略是否正确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加以确认。对于企业来说,贷款的减少也就预示着融资难度的加大。但是这种影响,尤其是对大型工业企业来说并不明显。通过对中国工业企业债务权益比率近十年的统计,可以发现中国工业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多是来自于企业利润,而不是贷款。收紧银根直接影响的是中小企业,而不是大型工业企业。分流这部分投资最好的办法不是限制贷款,而是寻找合适的方式将这些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人民手中。

 可以看到:在2007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利润压力并不算小,但宏观经济的大好形势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这种趋势被认为会持续到2008年,只不过存在的问题也会渐渐浮出水面。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7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问题和建议》报告就是其中之一。该报告表明,尽管中国大型企业在过去的一年取得长足进步,竞争力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但从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数据对比看,我国大型企业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经营绩效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份额偏低,服务业企业比重偏低。
  世界500强企业中最具实力的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屹立不倒。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大型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经历真正的考验。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46231.812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