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专家把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汽车行业走势

日期:2008-01-08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cfmif  点击:

阮平南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徐东华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总经济师

  赵 刚 科技部软科学组织处处长

 

     话题源起: 12月5~7日,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精神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高速发展的汽车业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对明年汽车业走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报记者专访了三位专家,请他们就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三方面发表观点。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汽车企业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又如何看待明年的走势?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乘用车企业和商用车企业。相关报道见A18版。

 

徐东华  节能环保能力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经济连续四年高速增长积累了一些问题,投资过猛,物价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主要采取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产生效果的时间会很快。仅用一种手段也不行,要辅以土地、税收、环境、资源等其他手段。

    要看到汽车保有量增加与环境保护出现的矛盾。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世界常规可开采的石油总量为4582.2亿吨,合3.3亿桶,可供正常开采54年。我国的石油产出比还较低,从1996年开始是净进口,我们的石油压力非常大,环境与资源对汽车产业的发展限制作用已经显现。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也应该走环保之路。不仅要考虑排气量问题,而且在生产领域就要清洁生产。未来的趋势是谁能抓住节能,谁能抓住了环保,谁就多了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现在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已经非常强烈了。

    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标准,我认为企业在遵守的同时,相关标准的制定应该比国家更高,对自己严格要求。国家标准是准入标准,企业标准是自我标准。

 

赵 刚  汽车行业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的这三个精神,我认为,汽车产业受此政策影响不会太大。汽车业发展基本上已经比较成熟,已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前些年新开工项目较多,靠银行贷款支撑。经过这么多年积累,现在基础较好,这一阶段的产能扩张建设已经完毕,关键是有效发挥产能。一些国有资本的汽车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相对缺少资金的是民营汽车企业,但他们也有资金来源渠道,并不单纯靠贷款。所以说,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汽车行业影响不大。

    至于消费信贷,消费者自己有选择,贷款利率和手续费较高,车价又降得那么快,贷款购车不划算。况且现在的车越来越便宜,一般的家庭都有全款购车的能力。

    反观这几年的宏观政策变化,老百姓对其反应并不是那么敏感。

  自主创新,在汽车产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企业之间竞争很激烈,但对行业最大的好处就是促进了技术发展。自主品牌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合资企业也纷纷设立研发中心。原来合资企业只要把车型拿到中国就可以,现在这一招儿已经不灵了。他们必须对车型进行本土化改进,研发适合中国消费习惯的产品才行。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出台一些保障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据我所知,国家将在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和人才方面给予支持。目前,自主研发的企业可以按11.5的比例抵扣所得税,国家鼓励各大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三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也很快就要推出,科技保险在一些城市已进行试点,技术研发可以投保险。

    节能减排已成国家长期战略。我国的能源消耗,70%左右用于交通运输,汽车占了30%多。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做好了,整个国家的节能减排才能做得好,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的突破口。现在油价持续攀高,消费者已经对节约能源有了深刻体会。这是个良好契机,推动新能源汽车向前发展。

 

阮平南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汽车业影响不大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汽车业影响不大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总体上说是要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11月以前,我们一直说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不应该说是出现通货膨胀,现在连续几个月CPI都较高,基本认定出现了通货膨胀。现在希望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价格快速上涨,关键是控制流通领域里的货币量。也要注意到我们的GDP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这两速度相比,价格上涨幅度还是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种做法我认为不会对汽车行业产生很大影响。汽车相关原材料比如钢价去年就开始上涨,有消息说今年还将继续上涨,但汽车企业有能力自行消化。在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车价频频下降的状况下,企业利润还能上升,充分证明了汽车企业的能力。

    至于那些新开工项目,更不会受影响。它的资金来源肯定早已解决,如果明年开工上马的项目还要等着银行贷款审批,那就太令人担忧了。

    从消费环节看,我从来不认为消费信贷情况会影响车市。能够买好车的人一定比较有钱,不会在乎信贷。没有钱的人只能买低价车,比如刚工作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对车市的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反倒是房地产对车市会产生影响。车是代步工具,没有车可以坐公交,没有房子住可是不行的。从消费需求排序看,房子是排在第一位的。

    自主创新出成果慢是因为我们缺少话语权

    自主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的产业规模扩张速度不快,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在核心技术尤其是几大总成的核心技术上还很欠缺。如果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研发平台(不一定集中在一个地方),就可以通过合理的研发分工完成结构调整。我国整车企业数量过多,不符合世界汽车业发展规律,肯定要进行淘汰、兼并、重组,最后只留下几家或十几家大而强或小而强的企业。自主创新平台的合理分工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集中优势进行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出成果慢的原因,还有一点是我们受制于跨国公司,缺少话语权。一些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成果出来了,想给整车厂配套,但整车厂的采购权控制在外方手里,不能用,这极大制约了零部件企业的积极性。反过来,在一些零部件领域,我们的国产产品也的确达不到要求,比如加工精度不够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制约了零部件自主创新的步伐。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的链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改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认为国家会出台一些鼓励的引导政策。

    节能减排首先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

    节能减排是目前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话题。能源与资源都短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节能减排显然是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汽车业来讲,节能减排首先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节能的关键是发动机水平,减排是排放系统。这是一个大趋势,谁在这些技术方面有优势,谁就能走在前面。这也是一个技术创新的问题,决不是简单的口号。同时,我们要倡导以节能的方法用车,比如每月少开几天车,鼓励消费者购买经济型汽车等。

    清洁生产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做到。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污染环境的生产行为并不多。只有轮胎、汽车电子在生产时会排放一些对环境不利的气体,机械制造部分污染不多,国家今后还会陆续出台相关绿色生产的规定。

 

相关链接

    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贺北时  整理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08411.109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