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国内外市场强劲增长
2007年1~10月我国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87%,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7%,高于全行业销售收入增速5.13个百分点,同时,出口同比增长了40.2%。内需以及出口的强劲增长保证了行业的持续景气。
尽管我国的机械装备产品在性能、工艺、稳定性、可靠性方面与世界高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异,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每年近2000亿元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应用性研发投入的加大,使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其直接的表现就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和新产品对总产值的贡献不断提高。
机械行业十几个大小子行业,基本上都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大类子行业分类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景气度要明显高于通用设备制造业。而从小类子行业来看,船舶制造业、工程机械、铁路设备制造业、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的景气度较高。
2008年,重工业化进程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维持机械行业景气,预计我国机械产品未来出口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由于原材料价格的高企以及竞争的加剧,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以及成本转嫁能力的企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专用设备以及交运设备未来盈利增长继续被看好,通用设备中机床和轴承等子行业被看好。
钢铁:对国内市场依存度加大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里,钢铁行业经历了出口抑制政策频出、节能减排提上政府工作议程、钢材大幅出口态势出现变化、钢材价格大涨、行业盈利大幅增长等事件和变化。
在2006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2007年行业整体盈利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钢材产销两旺,钢材价格呈现刚性走高态势。供给方面,钢材供应增速下降。我国粗钢产量增速自2004年开始下滑,今年增速已经下滑到20%以下的水平。2007年1~10月,全国粗钢产量4.07亿吨,同比增长17.7%,占全球产量的37.1%。需求方面,随着出口增速的放缓,钢材消费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
1~11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792万吨,同比增长54.5%;累计进口1553万吨,同比减少8.75%。上半年,国家四次出台钢材出口抑制政策,调控效果在下半年体现出来。钢材出口数量自2007年4月份达到716万吨的高点后呈下滑态势,11月份出口量仅为410万吨。
目前,影响行业的主要因素正在转移,月度出口数量处于缓慢下降阶段,钢材增量更多的依靠国内市场来消化。但成本的上涨对行业的盈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出来,这一因素将成为2008年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对于高成本,钢铁行业可以通过市场自主调节能力的增强、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钢价上涨将成本压力转嫁出去。
煤炭:利润增幅下降趋缓
2007年1~10月,全国原煤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2%。其中,国有重点企业增幅较快,为9.2%,与此同时,全国煤炭铁路运量同比增幅达到9.6%。国有重点煤矿累计销售煤炭同比增长14.2%。受下游行业的旺盛需求影响,煤炭价格维持小幅攀升,进出口量随国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由于销售收入总额增幅开始回升,行业利润总额增幅下降趋势开始趋缓。
2007年,我国煤炭行业运输和销售增幅快于产量增幅,收入和利润增幅仍保持较高水平,主要特点有:
全国原煤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国煤炭铁路运量稳定在亿吨以上,增幅略高于同期原煤产量;国有重点煤矿销售煤炭增幅仍然高于原煤产量增幅;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略有回升;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增长率回落速度趋缓。
据预测,2007年我国煤炭产销量增幅约为9%~10%,煤企利润增速约为35%左右,景气度进一步提升。
尽管国家来年强化宏观调控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但年底前召开的煤炭供需衔接会强化市场对煤炭资源定价能力,公布的产业政策对煤炭行业起到促大抑小的引导作用,这些政策面上的因素对行业构成正面利好。
从煤炭供给看:2007~2009年新增供给分别为2.38亿吨、2.87亿吨和3.08亿吨,增长率分别为10.25%、11.27%和10.82%。从煤炭需求看,预计未来增长仍将保持在12%~14%。综合分析判断,未来煤炭价格涨幅将保持12%左右。
电力:呈现供需两旺景象
全国经济的加速增长,带动电力需求的加速增长。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10月,全国全社会累计用电量26726.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
电力生产方面,预计2007年全年新增机组1亿千瓦,关停小火电1250万千瓦。
总体来看,电力行业呈现供需两旺景象。在供应端,由于严厉的小火电关停和更趋谨慎的新建项目审批,预计2007~2009年装机增速逐年下降。在需求侧:用电结构的“重工业化”使电力消耗增速相对平稳,高能耗行业的电力需求是决定行业供需短期均衡的重要变量。预期辽宁、广东、浙江等省份的机组利用小时将出现较大幅度反弹,而全国性的开工率回暖尚需时日。
第三次“煤电联动”是行业景气回暖的必然要求。预计2008年上半年电煤价格仍有5%以上的上涨空间。由于煤炭行业产能陆续释放、运力有效提升以及低价进口煤比重的增加,2008年下半年煤价压力将得到缓解,而上半年执行第三次“煤电联动”仍然值得期待;高煤价时代电力行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普遍趋势。
石化:政策变革催生发展机会
今年1~10月,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2931亿元,同比增长20.4%。据预计,2007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增速比去年下降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预计2008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00亿元,同比增长约15%;实现利润总额5682亿元,同比增长约10%。
应该看到,在全行业取得不俗业绩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是比较突出,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与能源短缺的矛盾,能源消费引起的污染与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原油价格高企,下游行业承受很大成本压力,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炼油企业已连续亏损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国内成品油价格依然未与国际接轨,年内至今只有两次变动,预计平均价格高于去年3.2%。而原油价格预计同比上涨10%,考虑汇率变动因素,实际原油成本预计上升4%左右。因此,今年平均炼油毛利与去年基本持平,整个炼油行业仍将亏损。
与此同时,政策变革催生行业的发展机会。目前影响石油公司未来盈利预期的政策有: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天然气等资源价格的调整,资源税、所得税率及相关费率的调整,这些政策的变化对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有色:子行业走势明显分化
2007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各有色金属价格出现先大幅走高、后较大幅度调整的走势,小金属品种锡、镍、铅的价格在上半年不断创出新高。然而,受到美国次级债的影响,有色金属遭到抛售,各品种价格明显回落。
根据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铜的供求情况已经由2006年以前的供不应求逐步转变为过剩,并且这种过剩将继续扩大。
在铝行业方面,由于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国内铝及铝产品净出口量持续回落,国内电解铝供给过剩对铝价构成压力。另外,运费价格的上涨和电价成本提高,也在挤压铝业公司利润,行业利润开始向下游铝深加工企业转移。
锌的供求市场是由前两年的供给严重短缺,过渡到2007年的供给基本平衡。由于锌价长期高企,矿山、冶炼厂都进行规模扩建或者恢复生产,而锌供应增速加快、消费增长减缓,导致了锌的供应短缺量减少。
国际铅锌研究组织称,今年前9个月,全球铅市供应缺口为13.6万吨。今年前9个月铅矿产量累计为276万吨,中国产量主导全球供应。
而在国内,生产铅的产能扩张过快已经导致产能过剩,出口需求减少,将加剧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为了避免国内低端产铅业的过度膨胀、污染排放过多、能耗水平过高等,国家财政部关税司正在研究将精铅出口关税由目前的10%上调至15%。
建材:总体呈量价齐升状况
今年,受基建、房地产市场建设的推动,建材行业总体经营状况是量价齐升,行业高度景气。
根据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今年以来建材行业运行情况分析报告,2007年1~10月,我国建材行业生产、销售和效益大幅增长,但增速仍然偏快,局部地区仍然出现投资过热苗头。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速的保障下,建材行业的行业景气可以持续,预计2008年下半年后增速会有所放缓。
在影响建材行业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中,结构不均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对整个建材产业影响最为深远的关键词,恐怕仍是“宏观调控”。作为整个社会经济风向标的建材产业,在宏观调控下开始了一个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过程。但在此过渡中,以往建材产业中不少行业的准入门槛非常低,对于厂房、工人、原材料等要求都不高,这些矛盾仍会加剧市场的动荡与竞争。
据预计,未来几年甚至在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建材工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发展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4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将会达到1万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建材工业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由于国外企业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使中国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对国内建材生产企业产品和品牌渗透增加了压力。
纺织:维持低水平盈利能力
据预计,2007年全年纺织全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和30%左右,出口增速在18%~20%之间。虽然纺织行业的相关数据表现良好,但行业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明显加大。
目前,纺织行业投资依然偏热,供给压力依然存在。与去年同期相比,纺织三大子行业的投资增速依然呈现上升势头。2007年前10个月,我国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比去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和15.20个百分点,行业固定资产依然偏热。特别是服装和化纤行业的投资增速,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90%的平均水平。由于进入壁垒相对较低、投资见效快、国际竞争力较为明显以及行业景气走高,使得资金大量流向服装和化纤子行业。
2007年,在压力之下纺织行业盈利能力保持微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内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研发、技术装备投入增加带来的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业向下游转移的力度日益加大,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等。据预测,2008年行业盈利能力将基本保持平稳,出现明显下滑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考虑到行业产能的持续扩张、出口增速的下降、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内外因素的交困,未来2~3年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也很难有大的提升,基本保持目前的低水平。
建筑:保持快速平稳发展
2007年,建筑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582亿元,同比增长22.7%,增速较2006年同期的24.2%回落1.5个百分点。全国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7624亿元,同比增长26.6%,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58亿元,同比增长44.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在建筑行业的下属子行业中,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桥梁和隧道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及房地产等行业。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指数呈现持续攀高走势,预计未来几年建筑工程行业仍然将沿着上升通道继续上行。
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国内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持续增长。1~10月,客运量同比增长11.8%,货运量同比增长12.0%。客货运输总量的增长必将带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长,而目前我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仍然不足,密度仍然偏低。据预测,今后几年将维持在当前的水平上并略有增长,但预计增速将放缓而公路建设投资额增速将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另外,近几年来,我国桥梁和隧道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红利等因素的存在,都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空间。
轻工:新贸易形势考验竞争力
2007年,我国轻工行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相关统计表明,国内区域之间轻工行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西部地区发展提速,已经超过东、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在总产值提速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同样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事实上,东部地区轻工发展也并不落后。拿浙江省宁波市来说,今年前三季度该市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75.81亿元,同比增长17.28%,其中新产品产值287.03亿元,同比增长49.77%。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9.6%,轻工业增长16.1%。
由于美国、欧盟不断提高的质量和环保标准,国家对耗能等方面硬性限制的加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众多玩具和瓷器供应商纷纷涨价。据报道,玩具的出口价格涨幅从5%~10%不等,中国瓷器则提价了15%。今年年初以来,不锈钢餐厨制品出口退税从13%骤降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