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产能过剩、低端竞争、内需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造船行业,有专家指出,造船行业最艰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面对难以挥去的市场阴霾,中国造船要走出危机,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从"零成交"到订单"解冻"
2008年10月份以来,全球造船行业遭受金融危机重创,手持船舶订单一改过去几年的增长态势,连续11个月回落。2008年11月份至2009年5月份,连续7个月,全球造船成交量平均每月不足100万吨,5月份甚至出现"零成交"。
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中国造船企业难以独善其身。从2008年9月份至2009年5月份,市场处于极度混乱和恐慌阶段,新船成交量处于停滞状态,新船价格全面下行。
记者从造船企业了解到,今年5月份以前,造船市场处于停滞状态,别说接订单,连询价的都没有。订单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加上一定数量的订单被撤销,造船企业感到恐慌和无奈。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鼓励购买弃船、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和单壳油船、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等政策措施。
《规划》的落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当前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09年1月份至9月份,全国船舶工业同比增长32.5%(以产值计);出口交货值1828.8亿元,同比增长19.9%;1月份至10月份,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2.4%、67.5%、38.2%,造船完工量居世界第二位,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友生分析,随着造船市场订单"解冻",今年底造船市场行情延续了6月份至8月份的态势,走出了2008年11月份至2009年5月份的停滞状态。走出危机需加快结构调整
今年的新船成交量不会超过3000万吨,总体需求仍然不足。2010年新船需求将明显好于2009年,但有效需求不足的总体局面不会改变。
由于订单需求远低于同期造船完工量,未来较长时间内手持订单量逐渐下降趋势不会改变,许多船厂在2011年,甚至2010年可能出现船台"放空"情况,船厂将面临真正的困难。为争取订单,价格战不可避免,国内造船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高过国际市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分析,当前虽然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但我国船舶工业具有的综合比较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加上国家对船舶工业的大力支持,目前船企的手持订单仍比较饱满,并且国内市场需求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说,造船业应把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危机、抢抓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机遇的重大举措。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行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结构调整是全方位的,要从主要依靠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到主要依靠已建成的现有产能,提高效率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变化产品结构,去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现有产业的集中度,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减少内耗,增强船舶工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加大力度支持国内配套工业的发展,以适应造船、配套同步协调。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船舶工业要真正走出困境,实现科学良性的发展,需要调整出口和国内市场比例,或者说要启动内需。长时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产出的船舶70%-80%是出口船,给国内船东造船的比例过低,应当进一步拉动国内需求,抵御市场风险。"张广钦说。
打造造船强国需把握"独特机遇期"
朱宏任认为,世界造船业存在一个演变规律,即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快速发展,韩国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崛起。进入新世纪,世界船舶工业形成了韩、日、中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造船中心也将加快转移,一些发达造船国家由于成本等因素进一步退出主流船舶市场,而中国船舶工业所具有的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综合优势将更加突出,还有很大潜力和提升空间。可以说,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船舶工业综合竞争优势没有改变,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危机时期是有竞争力的企业改变竞争格局的"独特机遇期"。目前,中国造船业的接单能力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接单超过韩国,未来产量也将超过韩国。此轮危机对于中国造船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专家认为,目前,由于巨量的手持订单需要一个逐步消化的过程,世界经济形势也日趋好转,撤单、延期和船东更改船型的高峰时期正逐步过去,世界造船业的整体竞争格局将出现一定的"胶着"状态,"大洗牌"可能出现在2012年以后。
此轮金融危机中,中国和韩国造船业所面临的风险均较大,在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基本类似,政府出台的救助造船业的措施也基本相同,因而中韩竞争格局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中国要想继续保持前几年追赶韩国的速度,尤其是在整体实力上超越韩国,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