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为中国汽车工业从世界汽车大国迈向产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日期:2009-10-14  来源:机经网    点击:
 

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 为中国汽车工业从世界汽车大国迈向汽车产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热心支持、在各级学会组织共同努力下,自身能力得到增强,行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推动汽车产业的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回顾学会这几年走过的发展道路,我们有几点体会,在此向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注重形象建设,打造百年学会
  近年来,学会以“推动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培养汽车科技人才、促进国内外汽车产业技术交流、传播普及汽车科技知识、弘扬汽车文化、筑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宗旨,为行业搭建了一个专业的学术平台,成为政府和企业间的纽带和桥梁,逐步赢得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得到了行业及广大会员的信任和欢迎,同时也获得了诸多荣誉,这些都为打造“百年学会”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先进学会奖”。
  ——2008年1月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先进学会”称号。
  ——2009年2月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评选的“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二、以推进落实装备制造业与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契机,开展业务建设及重点行业工作
  1、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是当前和今后几年汽车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指导性文件。学会把推动全行业贯彻落实好《规划》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围绕《规划》落实开展了多项工作。
  其一,参与《规划》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制订工作。近年来学会接受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的委托,参与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研究”工作,承担了“纯电动汽车发展配套措施研究”工作等。针对《规划》中有关推动零部件发展的内容,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开发能力状况研究”工作。
  其二,为地方政府制订规划提供帮助。在《规划》正式公布后,各地方政府开始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学会积极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专家优势,承担了深圳、沈阳等地方的规划编制咨询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专业信息和研究报告,促进当地汽车工业的良性发展。
  其三,针对《规划》中提出的发展重点组织学术交流。近期,围绕汽车节能技术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学会先后举办了多次研讨活动,如已经举办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广州花都论坛中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的讨论,在国际变速器发展研讨会上对今后新型动力系统发展的讨论等。在今年下半年即将举办的学会学术年会、轻量化技术研讨会和明年将在深圳举办的“世界电动汽车大会(EVS 25)”等。 
  2、深化国际合作,做好举办国际会议的准备工作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大国,作为行业的学术性团体,我会必须适应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趋势,加快走向国际的步伐,2010年将举办EVS 25和2012年将举办“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学术年会和展览会(FISITA年会)”是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学会已经全面启动了两个会的筹备工作,将调动全行业科技力量共同办好两个会议,目标是努力使其成为在世界汽车工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3、深入科技创新主战场,引导行业科技发展方向
  学术活动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是科技社团的根本任务。目前,中汽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国内外同行技术交流的重要舞台和科技人员了解世界新技术发展动态的重要窗口。全系统(包括学会秘书处、所属专业分会、省级地方学会)每年共举办近百场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会议。我会秘书处除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外,还结合行业科技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定期召开技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
  4、 关注和研究行业发展热点问题,为社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学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在宏观层面,我们以近年成立的汽车产业研究院为依托,相继推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每年一册)、《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趋势跟踪》(年度报告,每年一册)和《中国汽车参考》(季刊)等定期产品。在中观层面,我们有政策研究室进行分析研究,完成了《中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十五”汽车工业重大科技进展及“十一五”科技发展建议》等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在微观层面,我们有技术咨询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各个层面工作的有序开展,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各方面人士的高度赞誉,全面提升了中汽学会的行业地位。

5、不断拓展工作空间,推动产学研合作
  进入“十一五”后,学会重新审视和分析了社会、行业对学会的需求,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并将推动产学研合作列入了重要工作内容。
  2007年,由中汽学会倡议,来自汽车行业、装备行业、冶金行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先后成立了“中国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和“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以往产学研合作项目相比,在技术攻关组织方式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企业各自为政或少数机构合作攻关转向围绕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的联合攻关;从过去单项技术攻关转向以实现所涉及产品批量投产为最终目标的技术链攻关;从过去限于产业内部的技术攻关转向汽车与相关工业联合攻关。
  6、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全面反映我国汽车工业创新成果
  科技奖励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的重要措施。“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汽车工业和摩托车工业唯一的科技奖项,对奖励技术创新和基于科技人员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根据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安排,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励基金会进入学会,这一举措使学会的功能更加完善,同时学会也积极调动秘书处力量为基金会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使双方的优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其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奖励办公室的高度认可,多次受到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表扬,被认为是我国民营基金管理最好的基金队伍。经基金会推荐,有22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三、加强团队和组织机构建设
  1、注重党建工作,加强学习,增强组织的战斗力
  抓好中汽学会工作人员思想、作风建设是办好学会的基础,学会秘书处领导班子建立了定期办公会制度和学习制度,学会党总支建立了定期学习制度,并结合一些重要文件的发布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专题学习,以提高骨干力量的思想和素质。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学会党总支要求各支部认真做好新党员的教育和发展工作,先后发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到党组织。
  建设学习型团队一致被学会作为秘书处建设的重点内容,每年都组织大量的内部培训活动,不仅让员工更多地了解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新动态、新技术和专家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也在强化为会员服务的观念和学会自我发展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作风。
  2、推动学会年轻化和职业化团队建设,建立服务型学会
  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职业化团队,是建设服务型学会的可靠保证。为此学会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调整人员结构,扩大年轻员工的比例,注重引进具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会秘书处。我会现有工作人员81人,其中40岁以下的有51人,约占61%;大学以上学历约占90%;近几年招聘的均为研究生学历,大大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
  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彻底改变学会办事机构专职人员的构成,实现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的用人机制。
  在分配制度上,要彻底打破大锅饭,拉开档次,建立目标考核与综合效益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在学会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倡导“创新、服务、学习、和谐八字办公方针,打造百年学会。
  3、不断完善组织体系,保证学会组织体系有效运行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会组织体系。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继续申请注册新的分支机构,以满足会员对学术交流活动专业深度的要求,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参与到学会工作中,拓展学会会员的发展渠道。
  进一步扩大会员数量,把为会员的服务落到实处。继续发展学会会员,进一步推动与地方学会的会员身份互认工作,鼓励团体会员单位为本单位科技工作者办理个人会员注册。探索发展海外会员,吸引更多汽车领域的海外参与到国内汽车产业发展中。
  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学会的合作,扩展学会已有工作平台的服务功能,包括学术交流、科技展览、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
  四、关注和研究行业热点问题,确立学会近期工作方向
  1、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促进汽车创新,建设一个开放的、有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
  2、以举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为主要载体,加强学术交流,引导学科发展;
  3、以举办2010年EVS25和2012年FISITA年会为契机,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4、努力发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库的作用,加强对产业现象的研究,积极引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在组建关键汽车共性技术攻关的产学研联盟方面发挥学会学术社团的特殊作用;
  6、努力办好全国性的汽车展览会,做好科普宣传和技术交流工作;
  7、提高论文水平,培育精品期刊;
  8、以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行业技术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科技咨询和培训教育为重点,增强服务能力。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是学会不断成长壮大的基础;数以万计的学会会员,强大的专家团队和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学会今后广泛开展业务活动的有力保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更是学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后盾。我们相信,在中国汽车工业从世界汽车大国迈向产业强国的过程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2658.062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