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法国专家黑金娜女士:客车设计需要文化内涵

日期:2008-02-19  来源:机经网  作者:cfmif  点击:

1月13日,重庆。“恒通杯”中国巴士设计公开赛评选结果揭晓后,公开赛评委、法国三大公共交通设计公司之一的RCP公司(RCP Design Global)创始人黑金娜女士,就中国客车设计现状及趋势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中国汽车报》:首次到中国担任客车设计赛评委,有什么感受?
     黑金娜:非常高兴在此次设计赛上看到两种设计元素。一是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像京剧脸谱、舞狮、玉如意等创意,非常漂亮。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一定要结合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创作。非常可喜的是,许多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已经将自己的文化体现在设计中。二是很多作品非常现代,非常国际化。
     《中国汽车报》:中国客车正在走向世界,欧洲客车制造业也在向东欧和中国转移。“走出去”的中国客车需要在设计上体现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吗?
     黑金娜:欧洲大众对中国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很神秘。目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媒体和以前的一些东西。所以,他们对中国文化还很难达到一种理解的程度,也就不容易产生共鸣。我反而认为,体现中国文化的设计可以大量应用到中国城市客车上。
     强调民族文化的设计,在欧洲的许多产品中都有体现。如果中国客车生产企业想打开欧洲市场,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在设计上要注意入乡随俗。许多非常年轻的中国设计师视野十分开阔,知道如何加入欧洲元素,使自己的设计更超前。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一些中国客车在出口市场的反馈不是太好,主要是质量方面存在问题。所以,中国客车企业一定要保证产品质量,强化安全性,关注每一个细节。当然,细节的处理和设计有关。
     《中国汽车报》:有人说,有些中国客车与欧洲客车长得很像。对此,你有何种看法?
     黑金娜:作为一名设计师,需要更多的宽容。这是一个学习阶段,就像20年前日本学习欧洲,我们不能说他们是抄袭。学习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创新做法。既然有很好的老师和榜样,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呢?
     当然,我不赞成全盘抄袭的做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慢慢地,自己的东西会越来越多。经过不断学习、提高,日本汽车的设计水平已经可以和欧美同行媲美。日本汽车不仅具有非常好的质量,赢得了良好口碑,而且经济性好。中国汽车业也可以走日本汽车业的道路,逐步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不管出口欧洲、美国还是日本,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我还想强调一点,中国设计师最大的优点在于学习能力强,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最新概念。他们具备的这种能力,有利于今后和欧洲或世界其他地方的设计师开展合作。如果年轻的中国设计师能放眼世界,开阔思路,大胆“走出去”,并在设计中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成长速度将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汽车报》:在你看来,中国客车设计人员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黑金娜: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和背景。2005年初,我曾到过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个大城市。几年来,中国的变化有目共睹,中国城市客车的发展步伐也非常快。我认为,中国城市客车设计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客车设计没有必要完全走欧洲的道路。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的代表物之一,要体现文化特色。很遗憾的是,中国大城市的公交车大都覆盖着广告,在过度商业化的同时,掩盖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不能和城市文化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重城市客车的内部设计。公开赛设置了4项单项奖,但有一项奖空缺,就是内部设计奖。中国城市客车的内饰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公交车似乎只是简单的运输工具,能够运送更多乘客就行。在现代社会,设计作品越来越强调人性化。我们提倡的不光是内部装饰性,更重要的是怎样合理运用空间、提高舒适度和便利性,这可能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一种有效办法。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是有钱的购车者,将公共交通工具变得更舒适、更美观,可以吸引更多白领、金领乘坐公共交通。
     第三,想创品牌的中国客车企业、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要支持设计产业,不要太短视,不要过于商业化。欧洲大客车企业花费很多资金建立研究中心,目的就是培养年轻设计师,拥有长期的市场。
     我非常有兴趣加强与中国设计院校之间的交流,参与培养中国的年轻客车设计师。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44572.734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