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我国农机市场的30年变革实践

日期:2009-07-09  来源:机经网    点击: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机市场的发展过程是市场主体更迭的过程,是国有主体逐渐淡出,私有主体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机市场的形成过程是农村购买主体的变化过程,是农机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的过程。
  购买主体转变,成为农机市场变革的基础
  购买主体由过去的数十万个公社、大队农机站和机耕队,变为广大乡村的1.8亿农户,购买资金变为主要靠农民自筹和向银行贷款,农机产品的计划分配变成由农民择优选购。农民个体拥有和个体经营农业机械,改变了过去我国以集体经营为主的格局,开始了国营、集体、合作和个体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拖拉机需求主体的变化明显,1980年,全国农民个体拥有拖拉机3.8万台,仅占全国总量的1.5%;而发展到1985年个体所拥有的拖拉机达到471.6万台,占全国总量的87.8%。在全国农机总动力中,农民个体占有62.4%;在农机资产总值中,农民个体占有66.2%。个体农民经营农业机械显然已经占主导地位,农机市场需求主体的转变,为我国农机市场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生产企业营销兴起,推动农机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政企分开,农机生产企业逐步从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转变为主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以销定产。企业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各个企业的销售公司、市场部应运而生。通过市场信息反馈,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其次,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转变为主要由生产企业自销,基本上取消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统计显示,1992年我国农机产品国家合同订购只占10%,90%左右的产品由企业自销。冲击着国有农机公司的体制,催生出新的农机流通格局。
  随着农机市场的快速发展,生产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到本世纪初,行业外资本不断进入农机行业,国际农机跨国公司加快进军中国市场步伐,市场营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机市场的逐步形成,使我国农机企业经营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驱动取代计划经济时期的单纯为完成生产计划的企业行为。国营农机流通渠道由于最初体制的束缚及旧观念的严重影响,其市场感觉往往是迟钝的,市场动作往往是缓慢的,使得这一渠道曾经有过的一大优势即市场的网络化体系难以发挥作用。而民营渠道,市场的感觉、动作表现出极大的活力,但因短期行为随之出现的“假冒伪劣”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处于两难境地。
  改革开放30年农机市场发展大体经历了启蒙阶段、探索阶段和理性阶段。
  启蒙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从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扩大,我国农机营销的发展由蒙昧期进入了思想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随着自主权的扩大,国有农机企业开始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广告意识开始觉醒,产品开始在大众媒体上投放广告。但尚没有整体促销策略的概念。往往把市场营销与推销等同,企业经营的重点是卖产品。
  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改革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对国有工业、商业等行业进行全面改革,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特别是1992年国民经济在新的改革浪潮中迎来了第一个高涨期,也驱动了农机工业的营销热。市场开放、改革深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将中国农机营销由启蒙阶段带入探索和实践阶段。
  这个阶段在观念上转向了市场营销,农机企业开始在企业内部构建、调整与市场环境适应的市场营销专业架构,为传统的经营模式向现代市场营销机制过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表现为市场外的广告、公关、推广等一系列市场营销雏形的形成,也促使企业将管理的重心调整到市场营销轨道上来。企业建立起市场部、推广部、营销中心和业务策划部。在大型农机企业里,还设立了按照市场营销机构运作的专业部门,如市场调研部、公关传播部、售后服务部或客户服务部。广告或各种促销仅成为营销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破除行政指令性农机价格的机制,建立起以市场形成农机价格的机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机企业生产产品分为农机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逐渐改变为分级管理,适当下放一部分产品的定价权,并实行了浮动价、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企业在价格方面比以前有了一定的灵活性。最终完成由市场供求为主形成农机价格机制的转变,并且已经形成由市场价格、差别价格、保护价格等构成的价格结构体系。作为核心市场机制的农机价格机制,在优化农机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出更大的基础性作用。
  破除传统“计划经济型主渠道”,逐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型主渠道”。农机市场30年,摒弃了政府赋予国有农机企业的垄断性、排他性的农机流通主渠道职能,转变为依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通过不同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降低农机市场流通成本。这种变化表现为:第一,民营农机公司经过市场竞争,逐步成为流通主体。2002年,民营农机公司占当年全国销售额近90%。第二,流通调控手段多样化。破除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的单一办法,逐步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法律和必要行政手段并用的宏观调控的办法。第三,农机交易取代了计划分配。农机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公开进行交易,产需双方直接见面订货,为市场竞争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
  破除传统的经营业态和运营网络,逐步向连锁、配送、代理等现代流通体系发展。
  农机流通业态不断创新,现代农机流通渐趋形成。伴随着中国农机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机市场终结了传统的经营业态和运营网络,逐步建立起连锁、配送、代理等现代的农机经营业态和运营网络,农机市场焕发出蓬勃生机。
  农机流通业态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其一,多元化经营思路,服务功能不断被细分延展。我国一些新型现代化的农机大市场或大型农机公司逐步发展为以农机经营为龙头,涵盖多种市场功能的经营复合体。逐步形成以农机交易为中心兼顾农机维修、农机养护、农机改装、甚至是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开展多元化服务。这种“多位一体化”经营模式让农机经销商彻底改变了传统农机市场只做农机的单一经营状态。其二,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实时的购销存管理系统,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利用新兴电子商务进行业务拓展成为我国大型农机公司发展的趋势。其三,连锁化经营模式,建立区域乃至全国的品牌连锁经营,创造更具价值的农机大品牌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机流通业态的重要标志。其四,创新连锁农机经营业态。网点规模、布局、销售规模是提升连锁渠道价值的关键要素。只有连锁店面数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后,规模经济效应才可以快速实现。扩大连锁规模是农机连锁的必由之路。实施综合连锁和专项连锁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农机品牌形象店逐步兴起,农机流通酝酿深层次变革。农机品牌形象店是今后农机渠道发展的大方向,其前提是建立在市场集中度和规范的竞争秩序基础上的。现阶段虽然还难以实现,但这一点在农机流通领域已经形成共识。中国农机行业经过不断整合,随着集中度的不断提升,经销商的不断升级,最终走向形象店是个大趋势。(来源:《农机市场》2008年第10期)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98843.64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