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船重工勇吃螃蟹,拿下国际订单,造出我国首艘汽车运输船,并创下四项船台纪录
在四大洋国际航线上劈波斩浪的大型船舶中,有一艘中国制造的汽车运输船,它被英国船东命名为“早晨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造船工人。
2004年,英国船东抛来6艘4900车位汽车运输船(4900PCTC船)的“橄榄枝”。这一纸订单,让厦船重工的决策者踌躇不已。
汽车运输船,是当时国内同行普遍认为的高风险、有难度、最具挑战性的船型。1986年,上海江南造船厂试着造过两艘,企业险些被拖垮。而后20多年来,一直没有其他造船厂敢于问津。
但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运输船制造蕴涵着巨大市场需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厦船重工反复权衡,做出了“敢吃螃蟹,精心研制”的决定,大胆签下订单。
“说实在的,我们接下订单,国内同行都为我们捏了一把汗。”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建造总指挥金俊洪回忆说。面对国内建造经验的空白、技术研发的高难度、建造过程的复杂、项目作业的艰辛,全体员工都承受了巨大压力。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4900PCTC船是一种可装载多种类型车辆的远洋滚装船,实际可装载4900辆皇冠小汽车,12层连续甲板展开面积有5个足球场那么大,具备自动导航、无人机舱、一人驾驶的功能。
研制中,厦船重工先后攻克了船体建造精度控制、通风管设置、超难度下水等15个项目技术难关,许多技术工艺开创了中国船舶建造的先河,并创造出了船底最尖瘦、内部结构最复杂、下水难度最大、首制船建造速度最快的四项船台纪录,成为国内唯一掌握建造大型汽车运输船核心技术的造船企业。
“从接到订单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立下决心,不但要造出4900PCTC船,而且还要造出优质产品,向中外造船界展示厦船重工的技术实力!”建造总指挥金俊洪说。
国外设计公司在设计船体线型时,没有考虑艉轴管的占用空间,导致艉轴管直径大于船体线型,并引出外板强度、加工和焊接等技术难题。厦船重工经过多次论证,把外板与艉轴管融为一体,这一互为作用和依托的创新设计,前所未有。
厦船重工还因地制宜修改机舱布置和船体结构,创造性地解决了SDN设计公司和日本专家认为无法解决的机舱逃生口设计难题。
厦船重工实际只用了193天,就成功建造出中国第一艘汽车运输船。首制船下水后,经过5天120小时的海上航行试验,各项数据表明建造获得圆满成功。
2006年1月6日,全国首制4900车位汽车运输船以上乘的质量、良好的性能正式交付船东。日本、韩国造船同行闻讯前来道贺,国内同行赶来取经。英国船东们堆满笑容地将第一艘船命名为“早晨的奇迹”。
厦船重工由此一炮打响,各国船东慕名而来。公司承接英国、德国、丹麦等欧洲船东的汽车运输船订单共达到22艘,合同总额10多亿美元,生产任务排到了2012年。
今年“9·8”期间,厦船重工占地12万平方米、投资额将达7亿元的三期工程奠基。工程全部建成后,企业将形成“一船坞两船台三码头”的生产格局,达到年交船舶14—16艘,年产船舶100万—150万载重吨、产值50亿—60亿元的生产规模,迈入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前列。
福建船政踏上复兴之路
福建日报2008-11-14
本报记者 陈晓燕
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出口德国的700箱集装箱船船台、码头周期各40天左右,造船周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东南造船厂出口新加坡的59米三用工作船实现年39艘的大批量生产,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一个个造船业的创举,标志着百年福建船政依靠自主创新,正重振雄风,踏上复兴之路。
我省船舶工业历史悠久,1866年清朝在马尾创建的福建船政和1858年英商在厦门投资的厦门船坞公司,是我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端。
但长期以来,规模偏小,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聚度低,重点项目推进速度缓慢,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着我省造船业的做大做强。
近年来,我省船舶工业积极推进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省骨干船企着力于内涵深化,民营骨干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缩短造船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船舶工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飞跃,基本形成沿“三江(闽江、白马江、九龙江)两港(厦门港、泉州港)”布局、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厦船重工、马尾造船、泉州船厂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厦门、马尾、泉州、福安四大造船基地雏形初现。泉州船厂将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大规模的船舶修造基地,福安已成为全国民间修造船集聚基地。
我省船舶工业的蓝图已经绘就——以造船带动船舶工业产业链的形成,将福建建成东南沿海的修造船中心,使之到2010年船舶生产能力达到350万吨,力争达到500万吨,实现销售额300亿元;到2015年船舶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实现销售额500亿元,船舶总量占全国造船份额的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