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煤电油价格调整趋势

日期:2008-08-27  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点击:

煤、电、油的价格调整始终备受关注。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昨日表示,奥运会后这些能源的价格走向,将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国内外能源状况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

昨日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国家能源局举行了成立以来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中国能源状况和国际合作”,局长张国宝,副局长孙勤、赵小平悉数到场,对媒体关心的相关话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据了解,国家能源局设9个司局,分别是综合司、政策法规司、发展规划司、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电力司、煤炭司、石油天然气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国际合作司,同时还管理一个国家石油储备中心。

汽油供应 最近较为宽松

“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完全和国际接轨,是低于国际的价格。但是我们能源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要按照市场规律与国际接轨。”张国宝说,价格往往反映出产品的供求关系。我国正从政府控制价格体系逐渐向市场价格体系过渡,619日适当地调高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的价格。现在我国的原油价格和国际是接轨的,但是我们国家成品油的价格由于考虑到各种国内可承受的程度,是采取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办法。

张国宝指出,国际原油价格从高达147美元/桶,经过几周下跌,到昨日已跌到113美元/桶,下跌幅度挺大的。国内油品市场的供应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一段时间为各界关注的柴油供应紧张、排队加油,这些现象最近已得到很大的缓解,特别是汽油供应已经比较宽松。

中国已成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张国宝称,从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的产量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200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成标准煤是12.9亿吨标准煤。到2007年,产量达到了23.7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生产国。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的15.8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另外,去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是26.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

将采取措施增加煤炭产量、供应

“当前电力紧张不是因为电力装机容量不足,而主要反映在煤炭供应紧张上。”张国宝说,我国在619日调高了电价,但为控制物价上涨水平,没有调整居民电价。由于近段时间煤炭紧张、价格上涨,有些地方反映出电力供应紧张。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将采取措施增加煤炭的产量和供应。

张国宝说,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电力供应基本上未受影响。对于一次能源生产不足的一些省份,像华中地区,所需要的煤是需要从其它省市调用的,受到煤炭供应运输等的影响,他们的电力供应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成立了“煤电油运协调领导小组”,帮助那些一时缺少煤炭或者电力的地方,加强调度。

用宏观调控应对国际经济变化

张国宝表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当中,世界上比较关注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它可能蔓延的程度,也包括近年以来原油价格和其它一次能源价格的飞速上涨。一些国家确实受到当前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

作为一个逐渐融入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国际上的经济发展变化肯定会对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可以说,我们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应对国际经济的变化,我们国家仍然处在一个较快、健康、平稳发展的时期。

 

□相关新闻

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逾千亿吨

记者昨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作为我国油气资源领域评价范围最广、涉及矿种最多的资源国情调查,经过4年努力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可采资源量212亿吨,勘探进入中期;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地质资源量35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勘探处于早期;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1万亿立方米;油页岩折合成页岩油地质资源量476亿吨,可回收页岩油120亿吨;油砂油地质资源量60亿吨,可采资源量23亿吨。

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石油储量产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天然气储量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30年,石油产量可以保持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可达25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二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同时,油页岩和煤层气资源潜力可观,未来可以对常规油气资源逐渐形成重要的补充。

据了解,为进一步摸清我国油气资源家底,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2003年底启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评价成果对编制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油气资源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08672.984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