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中的短板制约

日期:2008-07-25  来源:慧聪网    点击:

信息来源:《装备制造》杂志  作者:辛受卿

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是必然趋势,正在形成潮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只剩下主动和被动两种态势,参与还是不参与已经不是讨论的题目。

    因此,怎样实现跨国经营,真正实现超过50%以上的海外售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化企业,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国际化企业的标志是海外产品销售量大于本土市场销量,这才称得上是一个国际化跨国企业。在这个层面上,目前还没有一家全球性中国公司。

    成功没有定规

    联想集团掌门人柳传志曾经谈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独立行走,需要付出品牌培育的巨额成本;二是结伴而行,即与实力强大的国际资本合作,借助品牌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在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占领全球市场的背景下,后发的中国企业要想实现全球化,就难免要经历成为全球市场的工厂阶段,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创立品牌来开拓市场,如果没有品牌,产品做得再好,也还是会被忘记;第三个阶段,要构建商品的供应链。在未来国际市场,要将感动顾客作为发展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策略,假如只是一直卖一些很便宜的东西,那么在国际市场露面的时间注定不会太长。

    事实上,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并无一定之规,各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可以照搬照抄。在中国企业还不足够强大的情况下,通过和别人合作的方式假道以国际化,不失为相对稳妥的策略。之后,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以自己的品牌独立开发国际市场,将逐渐成为主流。

    中国制造”市场还是的品牌尴尬

    无论是国内外市场,除了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渠道建设,确立自己的品牌思路,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短板之一。身处传统行业,企业营销策略可以耍聪明,但品牌建设这条路还要一步一步走,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没有捷径可走。

    实际上有许多人不完全了解到底什么叫品牌,以为最高的知名度就是品牌。其实高知名度和品牌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公司出名了,消费者知道它的名字,但并不一定会买它的产品。那么国际品牌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一个品牌,在中国消费者、法国消费者或者美国消费者心目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概念,比如“可口可乐”,这就是国际品牌。

    在绝大多数西方人士眼里,如今的“中国制造”有一些尴尬。这有点像二战后一段时间内的“日本制造”——其意思就是“便宜”。但“日本制造”的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完全改变。

    在国外市场,“中国制造”代表了所有的中国产品,而不是单一某个厂家,因此同行业企业有必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团结协作,制造共同的氛围和竞争优势,共同对抗国际市场风险。中国的机电产品市场利润相对不高,如果在价值链上又不能做好,产生不了更大的附加值,就不能为今后的市场发展预留更大的利润成长空间;加上国内同业间已经惯常使用的价格竞争手段,中国的机电产品最终很可能成为又一类型的低价产品,机电企业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衬衫制造厂家”;假如享有高额利润的国外产品再大举反攻,已经占有的市场也会很快消失殆尽。

    真正的品牌故事一定来源于企业领袖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和深刻理解。中国企业应该学会并逐步建立起依靠品牌价值,完成产品销售的模式。

    技术研发短板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另一块短板,是缺乏持续的技术支持能力。企业发展的后劲来自于技术支持,而能否获得技术支持与研发体系建设有直接关系。研发体系更是所有中国企业的短板,这个短板不补上,中国企业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国际地位。

    相对于国外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中国企业远远低于跨国公司。长此以往,两者实力的悬殊比例会拉大,差距也会越大。

    中国企业始终有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那就是:成本越低越好。实际上,低成本观念带来的可能是产品品质不够高,企业难以吸纳优秀人才,不愿意在品牌建设上投入,习惯于打价格战,打阵地战,打终端战等。

    在几乎所有涉足产业都跻身于该领域全球前3名的三星公司,在其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面显示器等的众多产业中,其产品设计风格能够独树一帜,在技术上也有不断的突破与创新,正是凭借着“出彩、简约和齐全”的产品内涵,其高端品牌形象也才得以成功树立。

    三星的成功,首先在于设计的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大手笔投入。要摆脱低成本竞争,不做廉价品和仿制品的制造者,将世界同行第一作为标杆学习和超越的对象。

    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上惯于抄袭,过于急功近利;在产品功能上热衷炒作,空调上装了层过滤网就叫“纳米空调”、冰箱上添了层涂料就叫“除菌冰箱”、找了个洋专家就说拥有了一支国际级的研发队伍、挖空心思地造概念、炒热点,打一些擦边球。

    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一样,源自于企业领导层清晰的产业定位,以及长期而恒定的投入。

在跨国经营的路途上,几乎所有的企业经营者都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

    中国企业真正要“走出去”,最大的制约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化人才培育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和作法可以借鉴。

    首先,依托国际人才开拓市场。现在许多企业直接在国外招聘优秀人才,通过规范手续使用该国的本土人才,成功地开发了国外市场,实践证明这一机制的效果是好的。

    其次,依托国际人才研发技术。科技创新要开放式配置资源,特别是应用好国防科技资源。许多企业到海外设立科技研发中心,招聘当地优秀人才,或与国外公司的科技人员合作开发,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再次,依托国际人才投资企业。在海外投资企业主要障碍是缺乏国际人才。使用国外当地人才是一条成功之路。浙江万向集团在美洲、欧洲建立31家公司,都是使用目标国的本土人才,用外国人才赚外国人的钱,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

    最后,依托国际人才管理企业。某国内企业聘请了28位国际专家担任关岗位的要职,经济效益名列国内同行第一,尝到了人才国际化的甜头,大大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人才,必须能够在所处的竞争环境中,拥有和对手同样的视野以及同样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国际化成败考量

    衡量一个企业国际化的成败有5大关键指标:

    1.能否建立持续的赢利能力?

    2.能否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形象?

    3.能否建立稳固的国际市场地位?

    4.能否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研发体系?

    5.能否实施合理的成本管理?

    就目前国内一些“走出去”的企业来看,很多企业不仅未能实现社会期待的赢利,也未能实现企业自己期待的赢利。在一些人看来,不能赢利就是失败。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表现固然令人担忧,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赢利,是不是就意味着失败呢?

    其实很多著名跨国公司在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有过多年亏损,以LG为例,进入中国已经12年,目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不能因此说它进入中国是失败的。西门子在中国承受了7年的亏损之痛,而柯达则是进入中国10年才实现赢利。2003年长虹彩电大举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初即兵败而退,我们能以2003年的表现说它是成功的吗?

    事实上,实现短期赢利不难,难在长期赢利下去。因此,一时的赢利不值得欣喜,一时的亏损也不必颓丧。

    总体来看,一定要使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拥有适销对路、质量过硬、技术先进适用的产品,同时建立周到的服务体系并逐步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在产品质量、技术、服务以及品牌等方面练好内功。这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保持不败并不断进取的关键所在。

    声明:慧聪机械工业网独家享有《装备制造》杂志稿件发布权,所有稿件均受双方合作协议条例保护,其他网站、杂志、报纸等媒体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违者必究。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41409.921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