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现状及对策建议

日期:2008-07-10  来源:机经网    点击: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从2005年至今,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基础货币的投放相对过多,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无论是央行为对冲快速增长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还是金融机构持续扩大的存贷差,都可以找到流动性过剩的踪迹。从姜建清(2005)提出“三招化解流动性过剩”到杨彪(2006)提出的“建行现象”掀起了对流动性过剩的研究浪潮,其中有彭德艳(2006)深入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银行运营的影响,剖析了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制度变革和银行自身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孙建潮(2006)从宏观行业的角度,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引发我国银行业存贷差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李治国(2007)论述了流动性过剩基于货币流动速度异常下降的解析,实证分析证明了只有通过降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流动性过剩;李晓西(2007)论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内外结合、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治理方案。同时国外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Antoine Martin(2006)论述了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存款保证金机制化解流动性过剩,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Ulrike Neyer(2007)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着手,通过建模实证分析了银行间货币市场均衡机制的影响。
  以上研究表明,尽管目前我国部分行业和少数地区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但相对于经济发展对货币资金的需求来说,并非是资金完全过剩,已无处投资的境地,而是大量急待发展的行业得不到资金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治理环境污染等等无不急需巨额资金的支持。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只是经济结构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与以往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对流动性过剩的作用效果,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流动性过剩,得出流动性过剩的绝对量和相对程度,并提出预防流动性过剩的具体政策建议。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对于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大部分研究学者把根源归因于国际收支顺差的快速增长,认为由于贸易顺差、FDI流入和国际投机游资的不断增加,而使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从而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大量上升。截至2007年9月底,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336.26亿美元,迫使央行不断增发人民币进行对冲置换,加剧了流动性过剩。根据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国内经济结构性失衡和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1、从经济结构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即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部分行业资金过度集聚,而部分行业资金严重短缺。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对实体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般贷款需要有固定资产担保或者稳定的现金流作为还款的保证,使得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部分行业投资率高于储蓄率导致产能过度扩张,如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碳、电石、汽车、铜冶炼等七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而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许多急需资金的行业也得不到快速发展。
  2、从区域分布角度分析。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我国面临的不是全面的流动性过剩,而是部分地区资金过剩与部分地区资金不足共存。根据韩大海(2007)关于流动性过剩与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研究,城市主导着全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变化,因此成为导致全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主因。在现行经济金融发展格局下,面临流动性过剩压力下的主要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大中城市等,而急需资金的农村却由于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金贫血现象,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阻滞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明显。
  (二)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和银行存贷差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1、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大量增加。虽然近几年我国提出了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平衡中略有盈余即可,但长期以来鼓励出口,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所形成的单一外汇增长方式,使得贸易盈余不断创下新记录,加之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实行结售汇制度,使得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近来更有加速之势。截至2007年9月,外汇储备达到14336亿美元。2004年到2006年均突破了2000亿美元,而且不断增加。而2007年前三个季度即达到3672.56亿美元,远超过2006年。其次,热钱和FDI的影响也不容小看。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的结束,低投资回报使得大量国际游资转移到投资回报高、汇率风险较小的地区,同时伴随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热钱以贸易投资、借道香港等多种形式不断涌入。另外,尽管FDI的相对增长率和绝对增长量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汇储备,推动了流动性发展。
  2、经济快速发展和银行改革助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该过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持续扩大的金融机构存贷差。截至2007年9月,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94942.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占35.20%,储蓄存款占43.78%,票据融资占4.02%,各项贷款余额为27442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占42.70%,中长期贷款占48.84%,票据融资占5.78%,存贷款差额为120519.7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13853.3亿元,使得存贷差有进一步扩大之势。(2)近几年银行体系的不断改革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不断扩大。首先,商业银行两次共计约2.67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剥离,使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增加,流动性大大增强,在较低的超额准备金率下仍可正常运营。其次,到2007年9月25日为止,中工建三大国有商行改制上市,大量资产寻求出路的冲动和信用创造能力的提升,使其对超额准备金率要求下降。(3)随着近几年各种银行卡和网上交易方式的逐步发展完善,现金交易量开始萎缩,现金漏损率从2001年1月的15.7%大幅下降到2006年底的8.5%。而且自2002年10月8日央行大额支付体系开始投入运转以来,明显提高了各银行资金清算效率,同样降低了结算中对储备金的要求。

三、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分析
  自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央行针对流动性过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初见成效,由于经济结构性和地区分布不均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无法量化,且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剔除该因素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效果。现从银行方面和外汇储备两个角度对储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变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股市扩容、中国国家投资公司组建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当前流动性现状。
  (一)我国银行业体系内的流动性过剩
  面对不断增大的银行存贷款差额,近几年来,除了公开市场操作,我国采用最多的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因为在我国目前的融资结构中,超过85%的是银行贷款,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较有用的调节工具。自2006年以来,中央银行为吸收流动性先后连续1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现在的14.5%。
  根据钟伟(2006)研究可知,法定准备金每提高0.5个百分点实际冻结的资金略少于1200亿元,则最近的13次提高准备金大约冻结资金约为14800亿元。同期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增加量为15730亿元,同时扣除同期发行的550亿元国债,相抵得知现存于银行体系内部的过剩流动性大约为430亿元,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过剩基本上微乎其微。
  (二)我国外汇占款造成的流动性过剩
  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截至2007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创记录的14336.26亿元。为减缓外汇储备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压力,2007年8月29日,中央银行发行特别国债6000亿元用于置换外汇储备,另外2007年9月29日,中央银行划转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给中央汇金公司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从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通过购汇增加的基础货币按不同的年度采用年平均加权统计可得约为8.62万亿元,4年以来央行发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收回流动5.48万亿元,其中票据余额接近4万亿元,1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收回流动性近1.48万亿元。自2005年企业股改以来,股票市场牛气冲天,随着股市快速扩容,2004年股市存量资金达到小高峰3600亿元,而到2007年12月初中国深沪两市存量资金达到1.78万亿元,共吸纳流动性1.42万亿元,使得最后因外汇占款而得的流动性为1450亿元。因此,全国金融机构和因外汇占款所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量约为2880亿元,占我国现有的狭义货币存量M1为144649.33亿元的1.99%,如此低的流动性过剩对实体经济影响已微不足道。
  四、预防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流动性过剩具有经济周期性,且不同的经济实体有不同的原因和表现特征,为了防止我国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卷土重来,需要从根源上寻找解决之道,具体可从流动性过剩发生源头、减少过剩流动性资金来源、增加过剩流动性资金使用渠道等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具体如下。
  (一)从源头杜绝改革流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1、调整产业政策,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加大支持落后产业的政策力度,可以采取引导基金、奖励基金的方式,吸引东部沿海地区更多的过剩流动性资金分流到其他地区急需发展的落后产业中去,如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适当紧缩产能过剩的行业,同时加大对发展相对落后行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2、促进各经济区域同步均衡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速度,有效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预防流动性过剩的发生。
  (二)减少过剩流动性资金来源
  1、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分外贸政策,努力减少贸易顺差。取消或大幅度地降低出口退税率,采用配额管理制度进行调控,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可适当地扩大对部分初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量。
  2、稳步实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逐步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改革当前的结售汇制度,鼓励出口企业和居民个人购买并持有外汇,真正实现由现在的“藏汇于国”转变成“藏汇于民”。同时要加强对“非贸易顺差”外资流入的监管,严加管制非法流入的“热钱”。
  (三)开拓过剩流动性资金的使用渠道
  1、加快金融市场发展步伐,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各项制度,有效拓宽过剩资金的投资渠道。健全股票市场,拓宽合法资金的入市渠道,推动股市扩容的步伐,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快速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通过完善我国的投融资体制,使国家能更有效地实施宏微观经济调控,同时能分流过剩资金。
  2、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伴随着我国股市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推出以债券、股票、基金等为标的的公司和个人理财服务。同时也可根据自身优势或地理优势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逐渐改变商业银行较单一的生存方式。
  3、加快财政的改革,发挥财政在促进国内消费和调节消费不均衡的积极作用。增加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方面的支出,增加对教育、卫生、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加快推进养老保障体制、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当前的的消费政策,同时改革分配制度,不断增加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
  五、结论
鉴于流动性过剩只是一个较短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结果,因此在短期内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金融政策进行调整,阻止流动性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对现存的过剩资金进行分流。而从中长期来说,则应该从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着手,改变当前行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根本上消除流动性过剩的产生。
( 海南金融, 许南,程毅)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42289.484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