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第一村”的“另类”农机化之路
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庄,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固定资产一分钱没有的最贫困村,发展到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集农、林、牧、机、加、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龙江第一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87元猛增到1.7万元……
许多人都把这称之为奇迹。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奇迹的第一步是从农业机械化开始的。
一不等,二不靠,自己动手搞制造
这个村庄就是号称“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村”的“龙江第一村”——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而缔造这个村庄发展奇迹的人正是他们的村支书付华廷。
1972年,年仅23岁的付华廷被大家推选做了村支书。上任第一天,他就向父老乡亲立下誓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一定要带领大家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于是,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了这位新任村支书的头号任务。
要想吃饱饭就得多打粮食。可是只靠人的一双手要想在地里刨食儿,根本别想吃饱肚子。“当时我只是想着怎么样能让大家都吃饱饭!”说起当初的选择,付华廷坦诚地说:“搞机械化真的是逼出来的。”
当时,兴十四村紧邻着一个劳改农场,看着农场里的田地靠着拖拉机耕地,又省力又高产,付华廷真的很动心。“当时,看着农场里的拖拉机,我那个眼馋啊。我就知道,要想吃饱饭非得靠机械化不可!”付华廷斩钉截铁地说。
可是,在那个年代要想买到拖拉机决非易事。认准了路的付华廷决定遵循毛主席的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拼装拖拉机。这个大胆的想法却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乡亲们东挪西凑凑了5000多元,村里又靠卖羊毛凑了3000多元,揣着这满含着乡亲们希望的8000元钱,付华廷安顿好刚生完孩子的媳妇就上了路。就靠着一份拖拉机的零部件目录,付华廷愣是在一个月里跑农场、上县城,凑足了1100多个拖拉机零部件。
说干就干。买齐了零部件,付华廷就和请来的拖拉机手开始自己琢磨安装拖拉机。装了拆,拆了装,反反复复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拼”出了一台拖拉机。看着拖拉机打着火冒着烟跑了起来,付华廷别提有多高兴了。“当时买一台拖拉机要1万3千多块钱,我们买零部件自己装,只要8000块。”提起当年的“杰作”付华廷仍难掩得意之色。
“我们没拖拉机的时候,没人知道。我们的拖拉机屁股刚冒了烟,县里就有人来找我了。”县里农机科干部找到了付华廷,要调查他拼装拖拉机的事。 “这事弄不好就是一个投机倒把的罪名,不仅要处罚我,还要没收拖拉机。处理我我不怕,可就是怕把拖拉机给没收了,那可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啊!”付华廷说:“他们调查完了,见我装拖拉机真就是为了耕地,为了乡亲们吃饱饭。也就没说什么,就告诉我回去开会研究一下。”
农机科干部回去汇报了这事,县领导一研究,觉得付华廷这样做非但不是投机倒把,反而是件好事,这就是“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己动手搞制造”的典型经验。这一下,付华廷和兴十四村出了名。
“可是光有头(拖拉机),没有屁股(农具)也不顶事啊!”付华廷算了算账,这犁、耙、耕、播一套农具下来就得5万。别说5万,当时的兴十四村就连5000元也拿不出。于是,乡亲们又凑了凑,只拿出了2000元。付华廷拿着2000块钱就奔了废品收购部,买回来一堆别人不用的废铜烂铁,再来一次“自己动手搞制造”。
只读过三年书的付华廷,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竟然把播种、割晒、除草、整地等14种农具给造了出来。当年他就带领着乡亲们开垦了2000多亩荒地,一个丰收年打下来的粮食,不仅吃饱了肚子,还赚了1万多元钱。
赚到了钱,付华廷继续执著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靠着赚来的钱,付华廷又买了两台拖拉机,第二年接着开垦了5000多亩地。到如今,兴十四村拥有的1.6万多亩地全是当年开垦的荒地,农田作业实现了80%的机械化。
农村要富,就得靠机械化
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面对分与不分的问题,付华廷结合本村发展实际,果断地制定了“统一管理、分散经营、专业承包、指标到人”的土地流转机制。同时,把农机作业运输这块业务由原来的农机大队改组成立了服务公司。公司坚持服务性质,对农田作业等实行低收费,机车实行单车核算,年终再根据公司收入分红奖励机手。公司初成立时,只有20多台东方红54拖拉机,如今拖拉机数量翻番到40多台,并且实现了两次更新换代,如今的拖拉机都是100—200马力的大型高性能拖拉机。
有了机械化,不用下地干活了,村民们一时找不到活干了。付华廷说:“当时,好多人都问我,付书记啊,不种地了,咱干点啥好呢?我就告诉他们去养羊、养马、养牛、养貂,搞养殖。再就去种树,搞‘一圃四园’苗圃加菜园、果园、桑园、药园。还有的人我就让他们去开小作坊,榨油、磨豆腐、酿酒……有了劳动力干什么都赚钱!”就靠这些副业,兴十四村在78年就有了60多万元的存款。79年就成了黑龙江第一个全砖瓦房村,82年就成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香港记者采访后都惊呼:大陆富起来了!
随后的兴十四村发展速度更是令人瞠目结舌。1985年,建立全国唯一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1988年,建成了一座以玉米为原料,年产1500吨、创产值5000万元的甜蜜素厂;之后又陆续建成了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3家企业,组建了8.7亿元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
如今,兴十四村全村1.68万亩耕地由18人承包经营,全村仅有2%的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98%的劳动力进入村办企业上班,成为二、三产业工人。并且已经实现了“四化”:农业产业化,35家企业多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农区工业化,全村98%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村住宅别墅化,80%农民住上了价值20多万元的别墅;多数农民非农化,98%农民不种地,2004年,兴十四村全体村民实现了农转非。
总结现在的成就,付华廷很清醒:“如果当初没有走农业机械化这条路,肯定没有兴十四村的今天。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光靠农业富不起来,就要靠机械化来开路,把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搞副业,形成劳动力经济、副业经济、加工经济。所以说,农村要富,根本上就要靠机械化!”(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