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扇、牲口拉着石碾转、麦垛堆成山”,曾是我国农村麦收最常见的景象。然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机械麦客”正越来越普遍地取代延续了几千年的“人力麦客”。不仅如此,从粮食种植到粮食收割的每一道环节,手耕刀割的现象也都在被机械化操作所替代。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土地耕作条件,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为我国夏粮“五连增”提供了保障。
(一)
地处陕西关中的礼泉县过去十年九旱,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旱腰带”地区粮食单产仅有七八十斤。近年来,礼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新修乡村油路近400公里,新打配套机井420眼,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10处,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8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据了解,2007年礼泉县小麦亩产250.1公斤,比1978年翻了3番,玉米亩产430.5公斤,比1978年翻了4番。
同样的情形,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成为一种常态。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基础脆弱等一系列新矛盾、新挑战,党中央始终把农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加强农业基础投入成为党中央农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来,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仅2007年,中央财政就投入42亿元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入115.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360万亩,全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公斤。
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许多有针对性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措施相继出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利灌溉、高产试验田、良种推广等面积不断扩大,使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广西水田面积有限,通过采取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树冠盖膜等为主的技术手段,使农作物生长期避雨、避寒、避晒。现在,随着“三避”技术的推广,广西春季防寒育秧已占早稻播种面积的大部分,由此每年可增加水稻复种面积1000万亩,增加水稻产量200万吨,占目前全自治区水稻总产量的16.8%。
(二)
在贵州省毕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区,当地流传着一段“五子”顺口溜: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系带子”,坡地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建基本农田“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这正是当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带来的效果。
毕节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变,可以看作这些年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的一个缩影。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突出矛盾。多年来,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的现象和大量农田缺乏灌溉条件的现象,对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加上干旱缺水、洪涝渍害、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原因,中低产田在耕地中占了相当比重。最近几年,随着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现象开始得到改变:
5年来,我国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0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00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亿公斤;
目前,有效灌溉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灌溉面积生产的粮食已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
全国434处大型灌区,规划面积3亿亩,现有效灌溉面积2.46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生产的粮食占全国1/4。
在新疆,全自治区已建成各类水库485座,渠道32万公里,年引用地表水约480亿立方米,全区灌溉面积扩大到现在的7100多万亩。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力度也逐渐加大。据交通部介绍,2001年以来组织实施的西部地区通县油路工程、全国县级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乡村通达工程等专项计划,到2007年底,共修建农村公路304万公里,其中98.5%通到了乡镇,88.2%通到了村,农村公路中油路里程突破了100万公里。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导向,极大地鼓舞了各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信心和决心,为粮食生产连续增产创造了条件。吉林省在最新编制的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中就提出,要通过在该省中西部地区实施重大引水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和改造、中部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生态保障等10大工程及29个重点项目,用5年时间,将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由目前的250亿公斤提高到300亿公斤以上。
(三)
5月25日,全国小麦大规模跨区机收在河南省启动,全省共投入10万多台联合收割机、400多万台农业机械参与麦收。至6月12日,河南省7890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机收面积达到7456.6万亩,机收率94.7%。
今年全国共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42万台,其中参加跨区机收有27万台,均比去年同期增加2万台,麦收进度也比往年加快,日收获最高达1700万亩,机收率超过80%。
5年来,中央财政逐渐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4年对农机购机补贴的额度为7000万元,到2007年农机补贴资金达到20亿元,2008年进一步加大农机补贴投入,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40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由7大类24种增加到9大类33种。
财政补贴直接促进了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目前机械耕种已达到41%。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各地农机补贴规模也不断扩大。湖南省2008年将购机补贴机具种类首次扩大到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3大类的生产机械。通过购机补贴项目的实施,湖南省今年新增机械作业面积1000万亩以上,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机械化耕作既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也减少了粮食损耗。手工收获小麦、水稻的自然损失率一般为10%左右,而联合收割机的损失率仅为3%左右。根据计算,2007年完成小麦机收面积2.8亿亩,按全国小麦亩均产量297公斤计,全年可减少小麦损失约58.2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