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生产效率和效益不断攀升,在同样设备设施情况下,2006年完成工业产值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比2005年增长45%;而2007年产值上升到1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78%和81.4%。今年公司两条造船生产线全面展开后,产值、收入和利润预计将在2007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连年的持续发展,该司高管层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企业信息化二期工程“数字化造船”的有力推动。厦船重工从2005年起,在厦门市科技局的持续支持下,在完成总体规划、硬件铺设、构建数据安全网络、局部实施系统的信息化一期工程基础上,继续总投资550万元,进一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二期工程——“数字化造船”,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船舶制造模式,从而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造船的设计能力、生产水平,企业综合竞争力得到了增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技术设计实现了三维化和协同化
该司通过对设计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实现了管路、电装、铁舾设计的三维一体化,并可进行虚拟漫游,在同一船舶分段背景进行协同设计和干涉检查,大大提高了设计精度,减少了设计修改量。该司承造首艘德国2600TEU集装箱船采用了该系统进行设计,比原二维系统设计的船舶精度提高了20%,现场修改量降低了30%,单船节约成本200多万元,并创造了首制船船台周期90天的最短记录。
2、物资管理实现了一体化
厦船重工运用信息化流程,在物资定额、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入库、出库、成本归集等方面实行了一体化管理, 这种运作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资金的周转效率,降低了各项成本。物资、资金、合同一体化管理后,企业的资金、材料状况实现透明化,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闲置与积压的资源,使资金周转加快,同时也为减少库存资金、控制物资成本,保证物资供应起到了关键作用。另方面促进了生产计划的系统编排和控制,设计深化后,生产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例如企业自主研造的高难度船型——4900车位汽车运输船建造周期从20个月降到了12个月,生产效率提高了45%;2006年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达到了204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司还开发了物流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系统基础设置、物资采购计划、订货合同管理、物资仓储管理、材料会计核算、物料成本控制,电子报关接口、综合查询报警等8个子系统。系统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物资采购计划与设计系统的密切联系、加快财务核算业务的频率、加大造船成本的调控、解决与海关电子报关软件的连接;同时也为公司高层提供了决策信息。厦船重工经过近几年的分步实施,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实现了计划、采购、仓储、集配全程电脑化管理,物流管理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该司下一步将把物流管理系统与生产设计系统和生产建造系统连接起来,完成公司对设计、生产、管理的全面整合。
3、财务管理实现一体化
该司还在全面预算、业务合同、资金审付、银行融资、账户管理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即运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关键,以业务合同为依据,以资金管理为主线的预算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财务内控能力和前瞻性,大大提高了资金审付方面的效率和资金安排的科学性,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运作效益。从目前该司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信息化为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增产不增人提供了技术支撑。2007年10月开始,企业二期规划建设投产,生产规模扩大了一倍,但物资、资金、设备等资源实现系统化管理后,大量的计算、汇总、分析、查询等工作都通过系统完成,有效地降低了产值费用率等指标,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厦船重工随着二期信息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显现,公司目前正着力实施三期信息化 “敏捷造船”工程。该司信息化负责人朱奇峰董秘将其形象地称为“企业管理驾驶舱”,他认为三期工程将实现对人员信息、设计信息、物料信息、造船成本信息的每日实时统计、反馈,及时生成各个项目单周、双周、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及各类预测、分析表格,使管理层能向驾驶轮船一样轻松自如地管理企业,并最终实现“敏捷造船”的目标;而通过集成使企业的造船效率和成本控制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将实现年间接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据悉,厦门市科技局先后累计安排了180万元科技资金支持厦船重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建设;2008年又安排了40万元帮助公司从“数字化”造船向科技造船、绿色造船方向发展。
(特约记者 罗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