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首季表现疲软 企业要在变化中把握机遇

日期:2007-04-17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cfmif  点击:

今年一季度,人们预期的农机市场销售高峰并没有如期而至,自2004年起已持续了数年的首季捷报频传的大好形势也未能再现,即使在3月份这一传统的高产月中许多企业的市场表现也极为平淡。面对这种状况,人们对今年农机市场“又快又好”的发展预期也产生了些许的疑虑与分歧。不过专家分析认为,尽管今年农机企业开局不够理想,但在购机补贴等多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农机行业仍将保持稳健快速发展趋势,农机市场的旺季也将随着传统民俗、政策补助、耕作状况等因素的变化发生有规律的转移。
  市场表现平淡
  按照一般规律,1~2月是农机市场传统的销售淡季,而3月份则应该进入传统的销售旺季。然而,今年一季度的市场表现却与常年不同,尽管个别产品的销售已经启动,但去年全年累计增幅达20%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在今年头两个月的增幅却呈下降趋势。到3月份整个农机市场仍然没有热起来,使得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大宗农机产品的产销较之上年同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而个别农机产品的市场热销,也未能抵挡住农机市场在一季度所表现出的弱势局面,从整个市场看,农机产品销售呈现出“淡季趋淡、旺季不旺”的现象。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农业机械行业增速明显放缓,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3.3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为6.45亿元,同比下降了3.22%,增幅出现了近两年的首次负增长。
  启动滞后有因
  自2004年农机市场启动以来,今年一季度出现了少有的高产月后移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之所以市场启动滞后,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春节的溢波效应。从时间上分析,今年的春节比2006年晚了20天,比2004~2006年平均晚约19天。受节日“滞后”的影响,农民购买农机的时间也相对推迟了20天左右,从而使得传统的3月份高产月被推迟到4月份。二是购机补贴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带动下,广大农民用户购买、使用农机的意愿较为强烈。尽管用户基本上已做好了购机的准备,但由于在一季度其尚不知道今年补贴的具体品种和资金数目,而国家优质粮示范工程对大轮拖销售的拉动作用又有限(每台仅补贴6000元左右),因此用户大都在持币待购、观望等待着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相对高额的购机补贴的实施到位,希望用最优惠的价格购买适合自己使用的优质农机。三是自然气候及农艺的影响。一季度出现的西南地区持续干旱少雨、东北地区大雪覆盖、西北地区沙尘肆虐等气候现象,对市场的正常启动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但随着春耕备播、增加春播面积等工作的推进,农机产品在市场上仍将有不俗的表现。
  旺销季节将至
  有关专家认为,在稳健快速发展的农机市场面前,随着市场旺季和高产月的后移,进入二季度之后,市场积聚的能量将随时爆发,农机企业在市场旺季到来之前,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营销策略,紧抓市场需求机遇,满足用户需求,促进自身发展。
  首先,培育市场,顺势而为。农机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产销沟通等方式,了解各地风俗、购机补贴重点、耕作习惯,突出重点区域,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一方面通过形象宣传、产品展示、关系营销等手段,提高自身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渠道建设,制定衔接措施,畅通产销渠道,加大铺货力度,保证旺季到来之时,能够保证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次,吸引用户,蓄势而发。因地域特点,农机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时需通过市场调查、信息反馈等方式了解各地农民的经营观念和购买能力,将农民现实中的要求体现到产品上,使产品定位于用户,让用户决定产品的走向,制造出产销对路的农机产品。各农机企业要把着力点放在基层,通过培养农机手,试用新产品,进乡村宣传、促销农机产品,送配件到田间、地头,吸引用户眼球。

再次,调整产品,应势而作。面对用户的需求,有关企业应以产品为载体,积极引导需求、开拓市场,除在质量、性能、服务等方面满足市场、吸引用户外,着力突出产品的差异化,调整产品结构,彰显产品特色,加强实用性和配套性,增强产品的盈利功能,发挥产品优势,以不同的产品组合开拓不同的市场、吸引不同的用户,做到企业、市场、用户多方共赢,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第四,更新模式,借势而上。当前,我国农机市场和产品集中趋势明显,企业的实力不断展现。由于各个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同,其产品结构、营销方式、管理模式也有差别,其整体竞争优势在淡季的优点和缺点都会展现出来。为此,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在产品结构、营销方式等方面向先进企业对标,弥补自身差距,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中,用高效的产品服务现代农业,用新的营销方式突出自身差异化,不断更新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
  三大机遇展现
  在多种因素利好的作用下,未来市场将会展现三大机遇,企业应抓住这些机遇顺势而为,通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国家政策的机遇。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在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调控和支持下,市场对拖拉机等农机产品的需求数量也越来越多,“十一五”期间农机补贴金额将稳步增加。据了解,今年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规模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一倍,在购机补贴将在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业县实施,并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示范村倾斜的同时,补贴的机具种类、范围,单机的补贴力度等也比2006年进一步扩大,补贴机具种类已增加到七大类24种。随着近期地方省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相继到位,农机市场将分步启动,预计仅政策因素一项就将拉动大中拖实现25%左右的增长。
  第二,结构调整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补贴的项目将随着“三农”工作的重点而进行有重点、有侧重的转移,拖拉机、收获机械等产品的市场需求热点与品种结构也会随之而发生转移,从而为农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功率提高的机遇。随着跨区作业、复式作业的进一步推进,大中马力产品盈利性高的优势已明显展示出来,在这种因素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购机的时候,将大中型拖拉机、水稻及玉米收获机械作为购买的首选产品,呈现出功率不断上延、品种进一步增多的趋势。二是功能增加的机遇。出于资金回收、经营效益提高的需要,用户普遍希望在提高产品可靠性的同时,不断增加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以适应南北市场经营,东西纵横作业和跨区机收的需要,满足我国因地域及耕作方式不同,所进行的耕种收一条龙工作的需要。三是现代农业的机遇。农民耕作方式的转变是决定未来产品走向的晴雨表,农机企业只要结合现代农业的推进状况,做到农机产品结构的调整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加强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用户需求较大的“亲民”型的农机产品,就一定会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需求变化的机遇。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将达到7.4亿千瓦,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拖拉机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的区域需求增加。从耕种收平均水平看,一些地区农作物耕种收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农机补贴重点向这些薄弱地区的转移,这些省份或地区的市场需求将明显加。二是传统市场的需求将发生转变。由于一些传统农业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布局、改善耕作模式,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外向型农业,对农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三是改变竞争策略,大中型企业应分析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地域特点,选择目标市场,做好市场细分,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突出产品的差异化,把握市场变化趋势,赢得发展机遇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56106.703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