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第六届北京国际商用车辆及零部件博览会如期在北京展览馆举行。近百辆车型气派、车身宽敞、颜色鲜明的客车"踏上"红地毯,在展馆前的广场围成圆形,车头一致向外,仿佛太阳光芒四射,这正好契合了同期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客车国际论坛的主题--客车·发展·国际化。
第二届中国客车国际论坛于4月1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来自国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客车生产企业、公路客运公司以及客车零部件企业的嘉宾应邀出席论坛,并就中国客车国际市场发展战略、客车出口形势与对策、客车国际化战略实施步骤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演讲。
形势:民族品牌崛起,差距不容忽视
2006年我国客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民族品牌正在逐步崛起于世界客车市场,为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表示,近几年来,经过骨干企业不断自主创新,我国商用车行业已经成为在亚洲乃至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强势行业,自主品牌的商用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流产品。通过全行业的努力,我国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客车出口大国的角色。
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主任李世豪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客车在国际市场的强势行为。他指出,2006年国内客车企业出口数量超过千辆的有4家,出口金额超过1亿元的有7家,客车行业的出口格局已经清晰。宇通客车国际化趋势越走越快,已经占据古巴市场,正在拓展俄罗斯及中东市场;厦门金龙申报国际级技术出口基地,为出口海外做好技术、品质和服务的准备,在20多个国家成功注册商标,为客车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打基础。
在实现中国客车"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不能回避。李世豪明确指出,在与国际知名品牌的交锋中,尽管中国客车在性价比方面具有优势,在快速反应能力上强于对手,但在技术实力和品牌美誉度方面的差距不容忽视。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在肯定客车行业发展速度的同时,也提出警示。他认为,目前客车出口的状态是高度分散和高度集中同时并存,整车出口超过185个国家和地区,而排在前十位的市场占据了65%的份额,造成有些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市场因量小不可能提供售后服务。
张小虞认为与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客车无论在质量方面还是在销售策略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他指出,国外企业可以提出50万公里无故障的承诺,而我国企业目前只能承诺30万公里;我国客车仍然多以低质量、低价格的形象进入市场,销售利润高于5%的只有两家,大部分企业的盈利比较少。
对策:以技术换市场,重视售后服务
中国客车出口发展势头迅猛,但整体水平还落后于欧洲、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既要和发达国家展开激烈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新型企业的挑战,中国客车国际化经营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对此,与会嘉宾从不同侧面提出应对思路。
作为国家主管部门的代表,张骥提出,我国企业应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以投资的心态开拓市场,不搞投机行为,保证售后服务。在目前阶段,我国企业要坚持稳中求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确保售前、售后服务有保障,把营销网络与配件供应的服务做实,决不能量大面宽地开拓市场。同时,要循序渐进地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我国轿车产品目前走的是低端路线,与国外品牌没有形成竞争,属结构性位错。以此为鉴,大中型客车要特别注意培育自己的品牌,培育品牌是一项长期投资,需要投注入大量资金。
李世豪以行业协会的视角出发,一方面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提高客车出口门槛,建立良好的客车出口秩序,另一方面提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练好"内功"。他向企业建议抓好四个推进:加快推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工作;加快推进客车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客车设计技术的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客车售后服务全球化。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及投资总监秦扬文以宇通为例,剖析了企业出口客车的策略。他认为,20年来,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曾经带来中国汽车整车制造业的盛世,然而发达国家设置了技术转让费、设备费、关键设备的重重关卡,给中国汽车行业留下了巨大隐患。宇通等主流客车企业反其道而行之,正朝着技术创新、以技术换市场的道路发展。宇通一直致力于技术进步,在充分消化和吸收德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研制开发出与欧洲同步发展的新车型。
秦扬文最后表示,中国客车行业出口必将向着品牌、技术、服务的方向发展,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出口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一个客车企业都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