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黑龙江省统计局发布信息,今年一季度,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GDP)1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增幅同比加快0.1个百分点,是1992年实行GDP季度核算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黑龙江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4.8亿元、761.6亿元、526.6亿元,分别增长5.4%、12.9%和1..6%。
据记者了解,黑龙江省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健康、快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是工业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工业结构调整见成效
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大国企改革与脱困、结构调整的力度,工业企业出现了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喜人局面。2006年,黑龙江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081.9亿元,比2001年增长81.6%,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对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已达到57.5%,比2001年提高7.3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工业经济效益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4年至今,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改制累计完成3302户,改制面达到96.0%。通过改革重组,国有工业企业虽然数量逐年减少,但运行质量提高,为工业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2006年,该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1618.5亿元,比2001年增长1.3倍。
其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黑龙江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2006年,装备制造、能源、医药、石化、食品和林木加工业等六大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贡献率达95.1%;实现新产品产值31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
其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6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电站锅炉73701蒸发量吨、金属切削机床7175台、乳制品122.7万吨、汽车27.5万辆、轮胎外胎344.3万条,分别比2001年增长7.2倍、3.8倍、4.4倍、77.4%和67.9%。原油开采4340.5万吨,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
重大项目牵动力增强
黑龙江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五年来,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7678.9亿元,年均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01年的28.7%提高到2006年的36%。2006年,该省对六大工业基地投资达到758亿元,比2001年增长1.8倍。这一段时期,黑龙江省实施了大项目带动的投资战略。2006年,该省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99个,完成投资839.4亿元,均比2001年增长1倍以上。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黑龙江省一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2006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40亿元,其中,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产值941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57.4%。目前,黑龙江省已建成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民营科技示范区,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火炬创业园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初步建成了适应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006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4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非公有制经济占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27%提升到2006年的37.6%。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成为黑龙江省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上缴税金205亿元,占黑龙江省税收收入的24.5%。民间投资达879.3亿元,比2001年增长1.9倍,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1年的34.1%,提高到2006年的39.3%。私营经济实现进出口总值84.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2.1倍,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4.7%上升到66%,居各种经济类型首位。
区域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黑龙江省为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全力打造了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东南部外向型经济区和林区特色生态经济区等经济板块,促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黑龙江省抓住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做出了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大决策。截至2006年末,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面积94.2平方公里,开工项目377个,累计完成投资224.4亿元。区内相继建设了汽车、机电、精细化工等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开始显现。
2006年,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一批煤电化重点项目完成了年度建设计划。四大煤城生产总值增速均高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成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又一新亮点。
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建设步伐也在加快。绥芬河、黑河等19个沿边市、县充分发挥了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2006年,绥芬河市、黑河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7.1亿美元和15.8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9倍和11.4倍,两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41.2%。另外,沿边县市还建设了一批对俄加工园区,推动了对俄经贸科技合作。
近年来,黑龙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小兴安岭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功能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逐渐加快。
经济外向度提高
黑龙江省近年来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以对俄贸易为重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6年,黑龙江省进出口总值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8.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8倍。其中,出口总值实现84.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4.2倍;进口总值实现44.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5倍。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相当于GDP的比例)已由2001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1..4%。
黑龙江省出口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出口商品中,该省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76.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3倍,占出口总额的90.3%。2006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比2001年增长9.1倍和4.3倍。
黑龙江省在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目前黑龙江省已形成了以俄罗斯为主体,日本、美国、韩国及欧洲并举的格局,到2006年与黑龙江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10个,比2001年增加47个。几年间,黑龙江—香港活动周、哈洽会、俄罗斯年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黑龙江省的知名度,促进了国内外客商与黑龙江的经贸合作。2006年,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1.9%,吸引省外投资300亿元。
黑龙江省积极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和国外劳务输出
工程总承包项目和收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黑龙江省境外企业50个,比2001年增长9倍;中方投资额5.7亿美元,增长1139.4倍;输出劳务人员8356人,增长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