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收到国家科技部评审文件,该区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被列入全国50个产业集群试点名单,该产业集群也是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
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成果。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每平方公里百亿元产值的高新区,2006年,以电子信息、光电子、电工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66亿元,占高新区总产值94.7%;以占厦门市3%的工业能耗、2‰的城市建设用地,完成厦门市工业产值的28.7%,成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科技创新,成为领跑高新区发展“火炬手”。
创新管理吸引高新企业
8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好事连连,有4家企业建成投产,有6家企业正式动工兴建,还有8家企业正式签约。刚刚入驻的一家高新企业老总感慨地说:“好环境,才能好创新,才能创业好。”
是体制创新创出了好环境。高新区以“小政府、小机构、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理念建立管理体制,实行“一站式”服务,企业注册工商登记、外资审批、税务登记、人员招聘等事务均由园区服务人员免费代办。为了服务区内企业自主创新,高新区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法律、政策、市场、人才、资金各类信息平台,疏通投融资渠道,突破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传导障碍,使投融资渠道、信息服务渠道通畅无阻。与此同时,高新区还推出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大科技产业配套扶持资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金、名牌产品奖励资金、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等,引导扶持企业实施创新活动。据统计,高新区每年用于企业发展和创新扶持的资金近5000万元。仅留学人员在高新区创业无偿资助一项,就有近200家留学人员企业各获得10万元无偿资助资金。
高新区的优良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盟,目前全区共有1145家高新企业入驻,全球500强企业,已有700多家进驻区里。
企业创新汇成发展动力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上,高新区展出的蓝湾科技“润节胶囊”、麦克奥迪“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晋大科技“纳米筷子”和智中陶瓷的“陶瓷钻刀”等创新项目产品格外引人注目。此届盛会,高新区共征集到96个对接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8.4亿元,涉及电子信息、光电子、生物医药、环保节能、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投资总额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现在,建立研发机构,打造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抢占发展先机的自觉行为。目前,很多企业成立了研发机构,并与全国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联系。有5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有10家企业的国家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认定。
在高新区,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是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麦克奥迪公司开发的数码显微镜、数码互动教室和远程病理诊疗系统技术为世界首创;思科达软件形成了以柔性软件理论为核心的思科达独有技术,自主研发出十余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软件产品;爱的科技在全球第一个推出“免电池再生式环保型LED照明器”,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该类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科兰光电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国际上最先进的超小型红外遥控接收放大器件……这些高新企业的自主创新,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园区
不断推动的科技创新,使高新区汇集了厦门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厦门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台湾学者创业园、厦门光电子孵化器等多张“烫金名片”,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生物医药五大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好”字当头,又好又快,高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以海内外知名企业为代表的战略投资者纷纷加盟,集聚了更多的创新要素,更大大提升产业结构:戴尔(中国)电脑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第一个产值完成300亿元的企业;明达光电的投产,成为中国大陆产能最大的LED芯片厂之一;中华映管、厦华电子的加盟,使高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彩电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