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客车工业史证明一条真理 自主创新是做强的根本

日期:2007-08-22  来源:机经网  作者:cfmif  点击:

    从采用解放底盘的的一辆国产客车问世,到以“一通三龙”为首的中国客车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中国客车用50年的坎坷历程证明,惟有自主创新才能做大做强。
    从1957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在自力更生重从无到有
    谈起中国客车从无到有的历史,许多业内来专家都很激动。
    他们告诉记者,建国初期,国产客车基本都是利用外国底盘改装的。1956年7月13日,我国的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集团前身)下线,为客车底盘实现自给创造了条件。1956年10月,北京汽修公司四分厂(北京市京华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前身)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无轨电车。1957年,5月1日,上海市客车修理厂(上海客车厂前身)试制完成第一辆国产公共汽车。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其他城市纷纷借鉴京沪两地的经验,利用解放、东风、跃进等汽车底盘改装生产客车。
    上世纪80年代,随着10吨级汽车底盘的发展,国产大型客车开始小批量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客车企业也在这一阶段中涌现,比如四平客车装配厂、常州客车装配厂、上海客车厂、北京客车厂、重庆客车总厂、扬州客车厂、广州客车厂、武汉市公用车辆修配厂等。
    “那时,中国客车业在自力更生精神的感召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只不过,当时的技术还处于改装阶段。”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主任李世豪用一句话总结了中国客车第一阶段的发展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
    在合资引进中起起伏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客车业开始尝试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与外商合资办厂。
    扬州亚星、桂林大宇、上海申沃、常州长江、广州五十玲、西沃等一批客车合资企业,在这一阶段陆续涌现出来。可是,一些当初在中国客车业如雷贯耳的名字,如今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觅踪影。分析起其中的原因,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张炳荣感慨万千。
    “通过与外商合资建厂,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件好事,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张炳荣对记者说,“中国客车市场与轿车市场不同。在合资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体制上的不协调,使得企业很难适应中国客车市场的快速变化,导致产品定位有误。生产的客车没有市场,企业也就慢慢地被市场所淘汰。”
    “这些合资企业的外方全部赚了钱。为什么呢?因为外方把底盘和一些关键零部件高价卖给合资企业,利润非常高。”李世豪认为,“从这一点上看,一些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只是买卖关系而不是技术合作关系,必然导致技术发展跟不上市场需求。”

在自主创新中走出国门
    最近10年,堪称中国客车业发展的黄金1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市场持续升温、高速公路体系逐步完善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升级,为中国自主品牌客车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迄今为止,中国客车年产量已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并占据世界客车总产量的1/3。
    “一通三龙”等龙头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的。其中,郑州宇通抓住长途客运市场的商机,推出具有中国特的的卧铺客车等产品,迅速成长为客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厦门金龙瞄准中国旅游客车市场的空档,培育出闻名全国的“金龙客车”品牌。至今,中国客车业仍然保持着“一通三龙”主导市场的局面。
    近年来,中国客车业又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主动走出国门。“一通三龙”等主流企业不断增加品牌培育和自主开发方面的投入,使产品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企业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客车3.04万辆,同比增长2.4倍。其中,大中型客车出口11432辆,同比增长164.87%。
    多位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客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每一个脚印都在向世人证明,只有不断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京生,才能使中国自主品牌客车昂首走出国门,扬威海外。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39805.328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