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工业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域工业作为全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喜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制约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在“十一五”发展的新时期,如何继续大力提升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实现县域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县域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增加,县域工业队伍逐步壮大
2006年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为3455户,比上年新增637户,增长22.6%,占全省新增数的57.8%。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超过100户的有当涂、桐城、宁国、天长、肥东和繁昌等6县(市)。当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户的有肥西和肥东两县,分别增加40户和32户;新增企业在20-30户之间的有当涂、南陵、长丰等7个县(市);在10-20之间的有舒城、郎溪等23个县(市)。县域工业企业不断成长,规模以上工业队伍日益壮大,表明各县(市)在工业强省战略指导下已取得可喜成绩,为县域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工业总量比重上升
2006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29.2亿元,增速达28.8%,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8.5个百分点;有13个县(市)增幅超过40%,14个县(市)增加值超10亿元,均比上年增加5个。今年1-7月份,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6.5亿元,已有10个县(市)工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其中凤台最高为26亿元;有47个县(市)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随着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县域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的不断比重上升。今年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30.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4个百分点。
3、工业企业效益向好,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006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14.5亿元,增长37.3%,占全省的比重为27.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无为成为全省首个县域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县,销售收入达到112亿元,增长57.7%。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52.3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增幅比全省高17.9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27.6%,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
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开发园区是县域工业的重要载体,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目前,全省大多数县(市)建立了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园区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2006年,全省61个县(市)中的49个已建开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4亿元,增长72.9%。当年新批入区内资项目965个,增长77.4%,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27.8亿元。县域开发区全年实现经营收入678.8亿元,增长38.9%;完成工业增加值161.7亿元,增长43%,占全部县域的30.6%;实现财政收入36.8亿元,增长51.8%,占全部县域的20%。
5、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工业化的依托。对于县域工业化而言,现代工业的技术、管理、设备等生产要素均来自城市大工业。城市经济规模越大,对周边县域工业的辐射力越强。从相关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依附于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域工业经济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如合肥所辖三县中,2006年肥西、肥东两县的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四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小企业的不断成长以及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投产,对县域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样,芜湖、马鞍山等市周边以及地理位置接近南京的县(市),受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县域工业均保持了总量迅速扩张、企业快速成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6、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优势显现
近年来,一些县市积极围绕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相对了集中的特色经济。全省成型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17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小产品”构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如无为高沟镇集中了电信电缆企业340余户,当涂县博望镇集中了刀模具企业320余户,天长市秦栏镇集中了电子配件企业200余户,另外还有桐城双港、新渡的塑料印刷等。特色经济的优势逐步显现,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安徽省作为发展中省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环境制约因素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工业总量偏小,企业规模有待提升
2006年,县域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826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28.9%,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5%。而江苏省2004年两项指标均超过47%。工业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据测算,安徽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仅为浙江省的三分之一,江苏省的四分之一,在中部亦低于豫、鄂、湘等省。安徽省县域内最大私营工业企业安徽长江钢铁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20.4亿元,而江苏、浙江、山东很多县都有销售收入超过几十亿、上百亿的私营大企业集团。
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层次有待升级
安徽省县域工业中,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层次较低,名优产品较少。不少企业技术水平低,加工手段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市场竞争力弱。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也比较晚,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专业人才等方面力量都比较薄弱。
3、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大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安徽省各地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06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10个县占全省的43.4%。规模工业增加值最大的县(市)为35.7亿元,相当于全省排名靠后的14个县的总和,而最小的县(市)仅为0.9亿元。工业越发达的县域,其发展后劲越足。2006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居前十位的县市共新增规模企业182户,而排名后十位的县市仅新增45户,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发展落后县(市)面临着较大挑战,若采取急功近利的方法,或过量开采矿产资源,或盲目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则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进一步制约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工业布局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县域工业企业多数规模小、分布零散,相关产业尚未能有效地向重点城镇集中,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既产生不了产业集群效应,也不利于工业污染治理。二是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紧张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因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已将未利用地纳入计划管理,进一步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部份县(市)招商引资项目难以到位。另一方面,县级财政可用财力不足,使工业投入资金不够。金融部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有限,县域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着县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部份县域仍然存在工业企业负担过重现象。安徽省县域工业企业的实际负担与发达地区的企业仍然存在着差异,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与外资企业相比,县域工业中本地人投资兴办的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外资企业同等的投资优惠政策,影响到他们继续投资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5、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安徽省县域工业人才严重不足。由于县域工业企业地理位置一般较为偏僻,难以吸引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多数县域工业企业创业人才少,管理人才少,人才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已经出现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的现象。管理、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开发能力更是落伍。人才匮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快速成长,进而影响县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