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全省工业强省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动员全省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坚持走工业新型化道路,加快资源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跨越。
确立工业强省的新目标
记者了解到,此次大会公布了《安徽省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工业强省的新目标:工业增长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比“十五”时期末提高6个百分点;奠定能源原材料大省向先进制造业大省转变的坚实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汽车、钢铁、铜及铜产品深加工、煤电、化工等5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5户;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达到先进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到2.1吨标准煤。
工业强省战略显成效
2005年底,安徽省委七届九次会议作出重大决定,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并将其置于该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大战略之首。2006年,安徽省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该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36.9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8%,增幅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同步增长,增速分别为23.7%和21.1%。37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全部增长。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增长32.8%和30.2%;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0.2%和31.2%;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6.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幅低5.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工业对该省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6%,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该省生产总值今年上半年达34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长期以来,传统行业比重偏大,利润增长点单一,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偏高,制约了安徽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逐步实施,这种现象发生了明显转变。
安徽省领导多次强调,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推进资源型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轻纺工业振兴步伐,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推动优势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走出去发展,锻造安徽工业化的脊梁;要加快构建产业创新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要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
据了解,安徽省去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超过8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确认了138项新产品、新技术,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税金达到18亿元,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1~6月全省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41.1亿元,占全年千亿元目标的4..1%。上半年,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300.2亿元,占全省技改投资总额的68.1%,结构调整的优势突出。
重点行业成效斐然
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重点行业,特别是机械工业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去年,机械、轻工行业的总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元,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全省汽车产量达35.33万辆,增长34.32%。电工电器、机床工具、石化通用机械、农业机械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今年上半年,机电行业完成出口额76.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33%。 <BR< p>
1~6月,据省统计局最近统计数据报告,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6.54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全省工业增幅23个百分点;完成销售产值726.4亿元,销售收入达690亿元,分别增长42.29%和37.4%。
工业强省六大着力点
在这次“全省工业强省大会”上,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强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调整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打造安徽工业旗舰;四是突出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加强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六是壮大生产服务业,构筑工业化低成本的支撑。
同时,王金山强调,要完善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保障措施,在营造浓厚氛围中积极引导,在强化政策保障中着力扶持,在提升工作效能中推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