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泉州市统计局最新信息,2019年,泉州GDP达9946.66亿元,连续21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855.27亿元,增长8.3%。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泉州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7.5%,必将迈入万亿大市。
日前,为做好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泉州市工信局召开了专题会议。 泉州市工信局提出,将进一步强化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泉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省工业经济大盘中挑大梁、走前列。力争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以上;工业投资增速12%、技改投资增速13%。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展攻坚行动 扩大工业投资
日前,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保障“两节”期间工业生产稳定运行15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引导企业稳定生产、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突出项目招商落地、强化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保障2020年“两节”期间工业生产稳定运行,全力冲刺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开门红”。 着力扩大工业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强化招商引资,构建“1234”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重点围绕泉州高新、传统以及重化产业等三大板块“建链、补链、强链”的重大项目、龙头项目开展招商,主动推介泉州招商项目,拓展引进一批引领带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力争对接引进重大民企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合同总投资1000亿以上。 加大技改投资。
继续贯彻落实《泉州市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制定《泉州市工业企业技改投资指导目录》,细化分解落实省上下达的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任务。以产业路线图建链强链补链、“机器换工”向各产业全链条浸透、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等3个方面为重点,策划生成一批技改投资项目。建立项目储备机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路线图,抓好省市县技改项目储备,实施滚动管理,确保3000万元、2000万元、500万元以上项目分部纳入省、市、县重点跟踪项目库。 做强行业龙头 推进集群发展 建立龙头企业库。围绕泉州“7+2”(7个千亿产业集群: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食品饮料、工艺制品;2个重点行业:纸业、新一代信息产业)重点产业、企业,重新梳理,建立龙头企业库,强化分类指导,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龙头企业,作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备选企业,形成龙头企业梯度发展态势。全年认定龙头企业超过350家,产值超过全市工业的55%。 实施挂钩龙头服务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贯彻落实泉州市新一轮促进龙头企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鼓励龙头企业瞄准柔性生产、智能仓配、工艺研发等高端环节开展增资扩产、改造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优质企业强强联合,增强核心竞争力。 强化协作配套。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围绕龙头企业需求开展协作配套,促进形成“大手拉小手”的协作配套工作机制。全年力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数超2600家,推进规下企业转规上企业超300家,促进全市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对接产值300亿元以上。 深化智能制造 力促工业互联 抓试点示范。并行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挥九牧、恒安、百宏、染牌、华宇、阳光中科等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引领作用,带动全产业的推广应用,力争培育智能化标杆工厂、数字化车间15个,规上企业关键工序装备数控化率达55%以上。 抓提质拓面。在轻工等主导产业领域以鞋业智能生产线、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为突破口,带动制鞋、纺织、建材等智能轻工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全年力争推广“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100个。
抓协同创新。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装备所、华中智能研究院、哈工大工研院等平台建设,新增一批省级、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及项目对接,形成产业科技创新的合力,力争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5台(套)以上。 力促工业互联,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两化融合发展,继续推动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力争到年底全市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超350家。 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各业务模块向云端迁移,借助“上云”的按需付费、以租代买、服务租赁的模式,解决企业信息化成本递增、信息化能力不足等痛点,力争年底前全市“上云上平台”企业超2500家。 发展服务制造 严格能耗“双控” 深化推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示范项目。持续推动国家、省、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企业和项目)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力争培育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典型示范30个。
二是推动工业设计赋能。围绕泉州产业集群优势,继续深化工业设计赛事活动,促进设计成果转化落地,提升本地企业工业设计水平,力争新培育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5家。
三是发挥恒安、安踏、卡宾等一批龙头智能仓配一体化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现代物流融通发展,全年力争新增省级物流示范园区1个以上,新增国家级3A级物流企业6家,全市A级物流企业突破110家。 严格能耗“双控”,引导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加强增量控制。二是深化存量挖掘三是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进化工、钢铁、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建设绿色工厂,培育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全年力争建设5个以上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