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2019年5月24日,我市召开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家座谈会。市委书记林兴禄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肖明光主持座谈会,副市长程鹏鹰出席会议。
市委书记林兴禄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林兴禄强调
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多接地气,主动深入企业听建议、找对策、办实事、解难题。要细化“一业一策”,立足企业需求,进一步充实园区配套设施、公共平台建设、企业用工引才等方面措施,增强政策针对性和企业获得感。要加快惠企政策落地,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办理”,让企业便捷受益。要激励企业家作为,加强企业家学习交流培训,广泛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认真研究梳理,策划生成项目,推进精准招商,促进产业集聚,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服务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发言,10家企业代表和市机械、铸锻行业协会负责人对加快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凡勇
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永安汽车城新厂区,占地面积932亩,兼有中重卡、轻卡总装线,以及车架、焊装、涂装生产线和检测线、道路试车场等,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企业发展目标和路径较为清晰,发展势头良好。下一步,公司将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做大做强企业。”
福建天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许清华
福建天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天华院”的全资子公司,主导产品有注塑机、高等级子午线轮胎硫化机等橡胶塑料工业专用设备,非标压力容器及石化、造纸、化工、制药工业设备,金属结构件等。
建议,加快我市铸造产业上下游加工配套,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希望相关部门能帮助企业解决重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薛松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有限公司是首家中央企业在闽设立的分支机构,是机械总院、福建省和三明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重要成果,是院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有益探索,也是央企服务老区苏区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实践。海西分院在绿色制造、精密成型、智能装备、工程材料、云制造及轻量化领域进行深入研发和产业化。
“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帮助海西分院在高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加快发展。”
福建台明铸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学仁
福建台明铸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占地268亩,注册资本3.5亿元,系台湾国统国际(股)公司、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三钢小蕉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合资成立的台资企业。
“三明铸造业拥有较强的优势,建议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监测中心,培育本土人才,集中做好固废处理。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福建三钢小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德辉
福建三钢小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厂区面积1800亩,已形成钢材加工、生产铸造、球墨生铁的规模生产。
“目前企业正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升级自身产品,拓展海外及其他市场。”
三明市毅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渊毅
三明市毅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要求特种高性能铸钢零部件,产品主要配套大型核电汽轮机、火电汽轮机、黄金采掘装备、移动式破碎站、大熊水面舰艇、泵阀等领域。
“建议重新梳理铸造产业发展思路,邀请专家对现有企业进行‘把脉’,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组织企业参加行业展会,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希望相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等问题,助力企业提速发展。”
福建汇华集团东南汽车缸套有限公司董事长
邓黄贵
福建汇华集团东南汽车缸套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要生产内燃机缸套和活塞为主。
“希望相关部门帮助汇华工业园解决自来水问题,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有针对性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工人不稳定等问题。”
福建省开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伟峰
福建省开诚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工业机轮机、矿山机械装备、大型船舶等各种铸件钢件。
“希望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帮助更多企业提升行业准入标准,鼓励铸造企业成立物资回收公司,有针对性培养技术人才。”
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文智
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前身三明重机厂,成立于1958年,主要生产全液压单钢轮压路机、全液压轮胎压路机、新型平地机研发等产品,同时承接盾构机盾体、氟化工反应炉、发电设备结构件、冶金装备代工制造。
“作为一家重型机械厂,企业正在着力变革经营模式,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加快设备、技术的转型升级,努力增强自身营运能力。”
三明市普诺维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阳升
三明市普诺维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集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旋转模切组件专业制造商。
“建议,对铸造产业进行规划,增加精加工企业数量,形成产业集群,避免‘单打独斗’;建立特殊设备和研发共享平台,解决企业硬件和技术攻关难题;培养更多本土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