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美国刮起一股质疑和否定中国产品的旋风,主要是针对中国生产的某些食品、日用品,特别是儿童玩具。美泰公司连续三次召回数千万的中国玩具,来势凶猛,影响波及西欧国家。“中国制造”的声誉受到不小打击。
中国产品遇炒作浪潮
路透社和佐格比调查公司对美国民众的最新联合调查反映,35%的受访者对中国产品“非常担忧”,43%的人“有些担忧”,只有7%的人“毫不担忧”。佐格比公司主席说,“现在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已经出现。一旦公众质疑产品安全,信心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中国生产玩具和小商品以中小企业居多,大量产品被退回造成巨额亏损,他们承受不了。美国消费者也受到影响,《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截至9月上旬,全美中国食品价格上涨一至二成,中餐业、超级市场叫苦不迭。
不少华人为“中国制造”鸣不平,指出应以科学与合作的态度对待中国产品安全问题,中方应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美方也要正确看待中国产品,不要以偏概全,大肆炒作。在当时美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这种言论也被指责是为中国“护短”、“狭隘民族偏见”、“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等。
炒作起来的浪潮,总会消退的。9月21日,美泰公司负责人到访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向中方道歉,表示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设计缺陷造成的,不是中国制造商的问题。同日,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说,Simplicity公司开始召回100万张中国制造的婴儿床,但原因是材料和设计问题,与中方无关。于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中国产品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问题,不应当掩饰缺点,讳疾忌医。但有两点必须澄清:首先,中国政府和大陆绝大多数企业对出口产品是负责任的,不合格产品只是极少数;其次,出现问题产品的原因很复杂,包括设计、原材料、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经营销售、使用指导等,需要具体分析,不应笼统地给“中国制造”扣大帽子。
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是由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包括职业道德)等因素决定的,还要加上政府的监管制度及监管能力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多数企业是新建的中小型企业,许多大中型老企业还处于改造过程中。因此,中国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中国制造”需树立两个观点:首先,要面对现实,承认“中国制造”的总体水平还位居世界中流,缺点和不足还很多,必须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批评。其次,要看到中国绝大多数产品质量正处于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中。就这方面而言,外界应当对“中国制造”有信心。
“中国制造”全球化
对中国产品安全风波作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中国制造”全球化过程中难免的遭遇。
“中国制造”全球化包括几个方面: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中国境内涌现了大量外资、合资、合作企业;同时,这些外资、合资、合作企业制造的产品大量涌向全球。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不是虚名。一方面,中国为全世界提供商品;另一方面,贴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并非中国一国制造,而是许多国家合作的产物。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可以称为世界制造的产品”,就是这个道理。正因如此,“中国制造”出现问题,不能统统归罪于中国。
问题不止于此。“中国制造”行销全球,自然包括销往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众所周知,商品质量和安全检验标准,除了国际通用标准外,还有国别差异。先进国家的检验标准要严格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产品在中国合格,来到美国就不合格的原因。
再者,假冒伪劣、违法经营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防止违法经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所有相关国家的共同责任。“中国制造”变成某种意义上的“世界制造”后,国际合作的责任也需要相应泛化。
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中国制造”全球化出现了第三个方面--中国向海外投资。于是,有些贴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实际是在外国制造的。这种“中国制造”逐渐增多,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更不能笼统地指责中国。有国会议员要求每件商品都贴上制造国标签,其实有真实意义的不是国名标签,而应是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跨国公司的标签。
可以预见,将来“中国制造”全球化还会出现第四个方面:海外中资企业日益增多、壮大,反过来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正像现在美国在华企业向美国国内大量销售产品,与美国国内企业展开竞争一样。竞争的内容离不开品种、花色、价格、质量、性能等元素,不断创新、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奋斗主题。
自重自强与国际合作
“中国制造”全球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种种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首先要自重和自强。应对产品质量风波,最根本的是中国产品质量本身过硬。达到“合格”只是最低标准,更应该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
如前所述,“中国制造”全球化不是一国之力可以做到的,离不开与相关国家的合作。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中国制造”的全球化。
争取和加强国际合作是多方面的事情。要使相关国家相信“中国制造”全球化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除了国家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创建和谐的国际环境,每个涉外企业也负有重大责任。
在经济交往合作中,利益是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互相尊重、友好交往、平等协商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互利双赢”,否则经济交往没有实际意义,机遇也变成空头支票。因此,跨国公司要与合作者合理分配利润,帮助所在国发展经济,使当地民众得到实惠,用实际行动证明同当地人一起创造财富和美好生活的人是真朋友。
来源:美国《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