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意味着机器人从一个社会各界广泛使用的高频词成为产业规划,完成了这个崭新行业的发展目标和执行准则。
近3年的时间,各种政策的密集出台,早已预热了产业规划的诞生。
机器人与国家领导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在201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在“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2015年11月,习近平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向世界机器人大会所发的贺信,称“中国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
评析:有政策敏感性的人都会觉得理所当然,在机器人一词被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及之后,这个行业最终公布的产业规划即在情理之中。而对于机器人制造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产业规划的出台使得他们欢欣鼓舞。毕竟,他们已经为这一天等待了远远不止3年的时间。
机器人与《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对工业机器人的战略布局涉及三个方面。
首先,是将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装备和产品予以支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
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
其次,将工业机器人作为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再其次,将机器人的概念延伸到制造领域以外,谋求非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
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2025》还专门针对目前国内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问题,提出要求和解决方案,“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评 析:《中国制造2025》经过5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2年多的酝酿后终于正式出台。这是由国家层面为制造强国战略而规划的行动纲领,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机器人这个新兴行业的认知明晰而完整,布局针对要害,有条不紊。
机器人与“互联网+”
2015年12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发,涉及机器人的共有两处。
在发展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将智能工业机器人作为开展智能制造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
另一处主要着眼于产品,将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产品,需要以智能化来武装自己,以求提高中国机器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着力做大
高端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提高移动智能终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分析,大力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
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
制等方面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评析: 2015
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意见》不久即出台。互联网+是基于科技革命的新变化,试图通过与多行业相连而产
生1+
1>2的裂变。因而在《指导意见》中,除了制造业及机器人之外,互联网+还广泛涉及农业、能源、金融,以及医疗、健康、旅游等民生领域,并成为创业
创新的驱动力量。
机器人与“十三五”规划
2016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
规划纲要》,将机器人行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鼓励发展。“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
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
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评析:“十三五”规划是政府对未来5年整体国家发展的一个大政方针,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涉及经济、民生、发展理念等多方面,能在如此庞大的规划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国家对这个新兴而细分的行业给予的重视,寄予的厚望。
产业规划的几个关键点
2016年5月,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展机器人的战略国策最终落实为具体的任务和实施细则。
“两突破”、“三提升”的发展目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大幅度提升。
其中有几个硬性指标。其一,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
2015年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2257台约合2.2万台,以此来计算,要达到这个目标,2016~2020年机器人的产量年增长率必须达到
35%以上。据相关统计,2005~2014年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年均增长25%左右。而在微观层面上,一些机器人制造企业在个别年份产量翻番,
在行业内部都是稀松平常之事。因而,年均25%的增长率应该算是一个可以够得着的目标。
其二,要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产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国内目前机器人制造行业有号称“3小家”的企业,分别是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到2020年,这3家龙头企业会花落谁家,还需拭目以待。而5
个产业群的竞争,估计就要激烈得多。按照产业规划,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量10万台,以每台30万元计算,产值可达300亿元。重庆机器人产业园区声
称“力争2020年销售收入逾1000亿元”,这应该是主机加零部件,国产加外资品牌全部销售的叠加,面对国内40多家机器人产业园区,竞争不能不说是白
热化。
其三,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工业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员工使用的机器人台数。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36,世界平均水平为51。相比韩国的437、日本的323、德国的282,中国的数值更低。如果能够达到150以上,将会与现在意大利、美国、中国台湾、丹麦的水平相当。
五项主要任务。
第一,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
第二,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件。
第三,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
第四,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第五,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第一点和第二点主要是从制造环节进行的布局,包括产品制造以及零部件供应两大环节。第三点是一个打造机器人行业共性平台和机构的过程,力求从外围为行业
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国家机器人检测中心、评定中心已经成立。最后两点兼顾了行业企业的构成,从大型制造企业到中小型企业,以及机器人行业独有的集成
商,都有相应的支持。
在行业内部,工业机器人的爆发期早在2011~2012年就出现了。从进入大众视野,到迅速蹿红,再到成为国家战略,不过五六年的时间,现代科技条件下的产业发展真可谓一日千里。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