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数据显示,福建规模以上的船舶工业企业首季创工业产值35亿元,其中出口产值占12.2036亿元、实现工业商品产值27.2321亿元、多种经营商品产值1.7941亿元,完成修船405艘、造船完工79艘,应交利税5172万元。尽管以上数值不如往年,但都是福建广大船舶界人士付出代价而得来的“真金白银”。
从全省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一、在去产能上,加快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厂搬迁,认真研究整合厦门、福州、福安等造船基地资源,全面统筹集团生产,以创新驱动,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型。二、在去库存方面,成立福建船政海外平台,积极创新融资租赁、设立海运基金等商业模式,努力消化存量订单。三、在去杠杆方面,加强市场研判,逐一分析订单履约情况,与船东签订补充协议追加预付款,回笼资金去杠杆。四、在降成本上,在企业继读开展对标管理活动,采取成本倒推机制、合理安排生产,以及领导干部带头降薪等手段降低成本。
在众多的民营造船企业中,自觉地转方式、补短板、促升级已成为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一种选择,在一些企业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在福鼎、福安、罗源、连江、泉州、漳州、龙海、东山等地的民营造船企业抓住渔船更新、改造、升级的难得机遇,做了一波渔船的行情;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船舶配套企业一道发展,这种“产业链效应”也是一季度的一个亮点。另一部分民营造船企业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去寻找与自己企业相适应的产品或合作伙伴,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一部分民营造船企业,将目光盯住当前的“民生工程”并发挥造船企业的员工团队、设施、设备、技术、工艺等优势,承接钢结构工程,如结跨海大桥、车站、人行天桥、厂房等。总之,民营造船企业既能坦然地面对严酷的低迷船舶市场,又积极主动去捕捉市场的信息,谋求“先生存、后发展”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