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机械化
全程机械化不是2015年新提出的,但以2015年8月11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为标志,将全程机械化推向高潮。之后,地方政府、农机行业、企业跟进,全程机械化成为当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比如小麦、水稻、玉米、甘蔗等各种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各种关于全程机械化的论坛、讲座等。
从政策层面上分析,2015年农业部在全国主产区建设48个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县,主要进行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试验示范,以总结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以点带面,示范推进。说明在我国今后农机政策扶持重点中,此类机械应在此之列。
全程机械化定位九大作物种类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聚焦六个生产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明确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是巩固提高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应用难题;二是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重点是示范推广棉花机采、油菜机播和机收、花生机播和机收、甘蔗机种和机收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技术。对今后的农机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机械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劳动成本高、生产成本上涨、比较效益下降,迫切需要提高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来节本增效。通过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全面提高大宗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将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程机械化成为2015年整个行业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利润反弹
2015年,企业利润强势反弹成为最大亮点。2015年,我国机械行业进入新常态,利润小幅增长,增速大幅度下滑。统计显示,截至10月底,我国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较之上年同期增速下挫12.2%。而我国农机行业利润逆势大幅度上扬,领跑机械行业。2422家规模生产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03.29亿元,同比增长9.88%,高出机械行业平均利润8.7个百分点。在农机行业13个子行业中,有11个子行业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6个子行业增幅达到两位数。
农机行业不仅利润出现良好的增长势头,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比如应收账款同比增长7.83%,较之上年同期下挫2.37个百分点,负债总计下挫4.4个百分点,控制市场风险意识明显加强。
进入2015年以来,随着钢材、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下行,抵消了劳动力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农机市场需求进入转型升级,市场需求大型化、高端化趋势日益强烈,利润空间较大。两方面的因素拉升了行业利润的上行。
增幅趋缓
增幅趋缓成为农机市场新常态的一个突出特征,2015年的农机市场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出来。
首先,关键经济指标增幅放缓。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0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关键经济指标(利润除外)的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行,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负债合计、应收账款的增幅较之上年同期分别下挫2.02%、7.25%、2.93%和10.8%。在13个子行业中,主要业务收入同比增幅呈现“10降3升”的特点,其中,农用及园林用金属工具制造、其他农林牧渔业机械制造、棉花加工机械制造等3个子行业同比出现增长,其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从增幅看,营林及木竹采伐机械制造、渔业机械制造、拖拉机制造等3个子行业同比增速出现增长,其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
其次,市场需求增幅放缓甚至下滑。2015年除大型拖拉机、水稻收割机、大型农机具、插秧机等少数市场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外,其他农机子市场增幅均放缓乃至下滑,尤其是中小型产品市场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
增幅趋缓尤其深刻的原因。一是农机市场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以粮食作物为中心的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除个别环节,如玉米机收、水稻机插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外,其他的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市场动力开始由原来刚性需求的拉动转移到更新需求的拉动,内生性动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降低。二是,市场走到转型升级的拐点上,突出表型为大型化、高端化、自动化等成为传统市场最突出的变化。面对市场需求的转移,国内生产企业高端产品的研发、技术储备、生产制造能力等显然不足,导致市场进入“空窗期”,也是市场增幅放缓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破 冰
2015年的经济作物收获或种植机械市场开始发力。以棉花收获机为例,当年新疆市场棉花收获机械市场开始大幅度增长,采棉机市场需求突破600台。以烘干设备为代表的收获后处理机械“预热”逐渐完成,正在变成热点产品;甘蔗、棉花、油菜、马铃薯、园林、蔬菜等经济类作物的播种、收获市场呼之欲出。
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收获一直是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但因其技术、产品、农艺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推进一直十分缓慢。2015年的经济作物收获市场却一反常态,初露曙色,成为农机市场增长的亮点之一,尤其深刻的原因。
一是农机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扶持。近年,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收获机械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重点推广和扶持的产业,尤其在农机补贴政策的大力引导,2015年初见成效。二是农业高成本拉升经济作物市场需求。近年来,农业生产“高成本”特征日益显现,特别是人工成本上涨迅速,农忙季节一天100多元都请不到人。据有关调查统计,2013年我国棉花的劳动成本占比高达64.25%,而美国仅为6.26%;稻谷、玉米、花生的劳动成本占比均在40%以上;小麦、大豆也在30%以上,而美国均在10%以下,其中玉米、大豆在5%以下。如此现状成为制约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呼唤我国农机市场转型升级。三是农机市场需求结构调整转型。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61.6%,水稻种植、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譬如马铃薯、棉花、油菜种、花生种、甘蔗等作物的种植与收获的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这为经济作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四是产品的逐渐成熟。随着国内外企业对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的孜孜不倦的研发、试验、推广,一些产品逐渐成熟,为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品基础。
异军突起
在农机市场一片下滑声中,依然有少数市场逆势增长,深松机等大型农机具市场的逆袭成为2015年市场的热词,反应出农机市场进入后黄金10年的一个典型特征。
毋庸置疑,深松机、秸秆还田机、大型复式作业机具等农机“绩优股”的市场销售火爆与迅猛的增长势头,不仅成为农机市场最大亮点之一,还预示着大型农机具将领舞市场。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农机化应用新型主体。
我国农机化正面临着由过去以农药、化肥等化学化方式提升单产量阶段向以机械为主提高单产量的转变,这种转变将催生出我国深松机市场、秸秆还田机、保护性耕作机械(大型复式作业机械)等热点市场。
市场调查显示,2015年的深松机市场,同比出现两倍多飙升,绝非偶然,从政策扶持方面看,国务院将深松整地作为挖掘增产潜力的重要措施,要求全年力争完成2亿亩的任务,由此决定了当年的农机补贴政策倾斜深松机市场,成为市场发飙的主要原因。这个热点市场并未终结,大幕才刚刚拉开,我们判断,该市场的增长将成为未来三五年的常态。
国二国三切换
根据国家环保部2014年5月16日发布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公告》:自2015年10月1日起,停止制造和销售第二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所有制造和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其排气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以上标准第三阶段要求;自2016年4月1日起,停止制造、进口和销售装用第二阶段柴油机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制造、进口和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应装用符合本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的柴油机。随着时间大限的日益迫近,国二国三切换话题搅动整个行业,成为该年度谈论较多的高频率热词。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从行业协会到地方政府,从一般消费者到合作组织等,牵动整个行业神经。
有数据统计,我国非道路用柴油机每年新增约200万台左右,全国每年超过1亿吨的柴油消耗总量中,约有20%用于各类非道路移动机械。这些非道路移动机械是氮氧化物的重要排放源,初步估算每年约排放氮氧化物200万吨以上。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国二国三切换是大势所趋,企业只有未雨绸缪,迎接挑战,才能争取市场主动,才能在这场变化中抢得先机。(备注:经行业协会与企业的汇报和情况反映,新年伊始环保部已发文将国二国三的切换时间延后到2016年12月1日执行。)
进出口下滑
农机外贸市场遭遇滑铁卢,出现了几十年未遇的全面下滑。在全球国际贸易总体下滑、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出口普遍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2015年前10个月,我国农机累计实现进出口额105.49亿美元,其中,进口19.83亿美元,出口85.6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6%、7.22%和0.02%。贸易顺差增幅趋缓,截至10月底,实现贸易顺差65.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7,较之上年同期增幅下降14.54%。
根据调研分析,2015年农机进出口贸易下滑有多方面的因素。
从农机出口看,第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连续升值。第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造成出口企业综合成本上升。第三,国际市场需求低迷、部分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第四,产业和订单转移,部分出口企业出于降低人工成本、规避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的考虑,将生产厂家转移至东南亚、印度等国家。第五,我国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农机市场需求进入转型期,使农机出口随着调整,由中小型向大中型转移。
从农机在进口方面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以及中国农机市场经济转型和增长放缓使进口需求走弱是中国进口额快速下跌的最重要原因,此其一。其二,国际大品牌多数落户中国,并设厂制造,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其三,国内农机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大型高端产品不断涌现,压缩了进口空间。
需求向两端延伸
2015年农机市场需求向“两端”延伸的倾向更加强烈。
在平原区域,以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为特征的高端产品越来越热;高端产品将引导市场需求。
我国农机发展质量、单位面积农机动力、燃油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低技术含量、低效率的农业机械还在大量应用;有些农业生产环节机具正趋于饱和或已经饱和,局部存在保有量过剩,出现利用率显著下降的趋势。
随着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的崛起以及生态环境约束日趋紧张,市场需求必将快速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高端产品时代已经到来,将成为我国农业市场发展的新常态。
与平原区域大型高端市场同步推进的小型农机市场2015年也表现的格外抢眼,如小型玉米收割机在许多区域受到追捧;小型耕整地机械在山区丘陵区域备受关注。
理性化
消费回归理性,在传统产品过剩的年代,在农机补贴逐渐敞开的今天,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变得更加从容理性,他们不再为农机补贴而争抢,而提前购买,而不计品牌或质量,而是变得更加“挑剔”,我们的“上帝”已经成熟,理性消费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
权威部门调查显示,201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2.69亿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0%。
终端调查也显示,农机消费主体虽然以个体为主,但伴随着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增长正改变着农机消费群体的构成。2014年年末,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4.7万个,比上年增加5100多个,服务农户数超过4500万余户。他们对配套化、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农机装备和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必将对农机化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国家政策的导向分析,这类新型组织还将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农机环境和消费群体的变化将推动大型农机市场快速发展,2015年大型拖拉机、收获机市场的高速增长正是来自此推动力。
农民工浪潮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机化成为农村必由之路,农机市场消费群体正以年均10%的速度由个体向群体转移,这股浪潮最终将彻底改变农 机市场消费对象。消费者理性化消费改变了竞争方向,产品为王成为价格、渠道、营销、宣传、终端、服务……为王的有力终结者,以包含功能先进、技术领先、舒适耐用等多重元素的高端产品市场浮出水面,引领农机市场消费潮流。
不平衡
不平衡成为2015年市场的又一热词。因为不平衡,全程机械化被提上日程;因为不平衡,导致农机市场的此起彼伏。
农机市场的不平衡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我国平原区域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情况下,面积广大的山地、丘陵区域机械化水平依然十分低。
二是农作物品种的机械化水平不平衡。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耕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依然很低。
三是农机化水平环节不平衡。譬如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在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种子加工、收获后处理、粮食烘干等环节依然较低,成为农机化发展的瓶颈。
另外,我国的农机化质量有待提升,粮食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虽然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农机化的质量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应用农机化集成先进生产技术可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水、肥、药、农膜等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和畜禽粪便、秸秆等的资源化处理,也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提供装备支撑。通过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全面提高大宗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将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农机市场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未来无论正常扶持方向还是市场内生性需求都将进入再平衡的发展轨道,也决定了一些传统农机市场的衰落和新兴农机市场的崛起。(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张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