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真能在工厂里代替人?国内、广州的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和障碍是什么?在12月19日的2015中国(广州)机器人产业大会上,专家与业界把脉广州和国内机器人产业。
力争2020年产值达1300亿
上周六,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堂中,一红一黄两头醒狮充当了大会“迎宾”者,一整天,它们都以整齐、固定的动作扭动,不同的是,道具下面不是舞狮人,而是两个机械臂。它们和一个会说话的人形机器人、若干厂家的工业机器人展示品一起,成为这次大会的“门面”,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会场上,广州市副市长周亚伟、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黄兴带来了广州的最新数据和行业的基本情况。2014年,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值近200亿元,较2013年增长50%以上。201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近400亿。
其中,工业机器人销售数量,2014年为7131台,较2013年增长1倍,为2014年全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的12.7%,占国内自主品牌销售量的40%.依目前形势,2015年此数据还要增长。
广州积聚了40多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其中广州数控、广州启帆、井源机电、广州达意隆、广州明珞、广州瑞松、广州博创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全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周亚伟介绍,广州市近期将出台“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力争到2020年,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实现产值1300亿,是今年预计产值的三倍多,2025年要突破4000亿,并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相结合的示范引领区。
财政30亿支持转型升级
在2014年,广州已出台相关文件,提出培育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在机械装备、汽车、食品、医药、电子、危险品制造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引导企业应对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线或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文件提出,到2020年,广州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今年新出台的“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则提出,2015至2017年,三年安排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其中8亿元支持工业技术改造,7亿元投给支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发展,即“直接支持到机器人的本体企业”,还有15亿作为引导资金。单个项目的支持额度最高可达项目投资额的30%.
除了政府投钱拉动,广州还在筹建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等等。
广东省经信委副书记、巡视员邹生介绍了广东省对于先进制造领域的扶持政策,“你买一台机器人,假如是100万买的,我们省财政最高可以补贴30万给你,尤其是采用了我们本土的机器人”。
他表示,广东将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重点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并形成知识产权,培育一批机器人自主品牌和智能系统集成商,建成3-5个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促进两千家规模以上的制造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
建议
瞄准传统优势产业
对于机器人相关企业,怎样在市场上找机会?黄兴提出,珠三角有很多传统优势产业,比如大量鞋厂、机械加工厂,一些工艺是这里占绝对优势的,“如果我们不建立自动化或者智能化的生产线,别的国家不可能来做”,另外,物流的智能化是中国市场里很大一块,“我遇到很多大工厂的老板,第一件事就问我,说想搞个智能仓库,怎么做?”
黄兴说,机器人产业最早是学机械的人在做,现在是学自动化的人在做,“我认为下一代肯定是做互联网、做金融的来做,跨界发展是肯定的”。
香港科技大学是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的母校,该校最近新成立了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王煜介绍,被称为“无人自动化技术”的机器人,是该校未来五大战略发展的方向之一,而香港新成立的科技局,提出了一个目标叫“再工业化”。
对于机器人产业,王煜认为,工业机器人的装机已不再集中在汽车行业上,一些零散的电子产品制造将是未来的市场。
瓶颈
关键技术未突破仍以中低端为主
广州的机器人行业面临哪些问题?黄兴做了一张表格,把产业相关细分领域列进去发现,目前,广州机器人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核心部件不完备,这成为广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瓶颈。此外,广州在传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尚未实现突破,制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缺失比较明显的还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这一块,包括对应对体系的示范做得不够,“很多珠三角的老板,慢慢务实地发展起来,他对这种大型的、要投这么多钱的改造,没看到效益是怎么出来的,就没有这么多信心”。
广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与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整合程度不高,远程通讯、远程监控、远程诊断、过程监测等智能工厂建设所必需的环节尚未普及,行业发展仍是“自我积累滚动式”,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动效应没有充分显现。
没有自主产权国产零部件跟不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尚扬是焊接专家,而工业机器人中焊接机器人占了四成,他从“机器人用户”的角度谈起,我国机器人产业现阶段的缺陷在于,还没有建立起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业。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写信给外国机器人厂家,要买一台焊接机器人,人家就不理你、不卖给你,说明外国对中国的市场不看好,可是到90年代中期,情况就不一样了,大量外国机器人进入中国,最高峰时我国机器人有95%是国外的,目前可能是85%”,林尚扬讲到,也正因此,目前我国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业,难度比80年代要大。
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过分重视科研,不重视产业化,是一个原因,林尚扬说,他了解到,我国也曾选择一些企业作为承接科研成果的单位,但选择的对象不一定适合发展机器人,最后没有成功,这里面的经验、教训,应好好分析。
另外,零部件产业满足不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求,也是一部分客观原因。林尚扬在焊接展览会上向厂家了解发现,国产零部件的精度、可靠性与国外的有差距,一些特殊功能的国内厂家都没有,即使有,也是“把外国的模块卡在我们的机器里”。
而目前,许多主机厂就进口国外零部件来解决问题,但是,会对长远发展形成障碍,“很多产业都有这样的经历,到了你感觉到有障碍的时候,问题已经很难克服了”。
前瞻
工信部将发布产业发展规划
在19日的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介绍,工信部组织编制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即将正式发布。
防止“高端产业低端化”
张相木表示,“十三五”期间,要努力地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的大幅提升。
他也提醒,各级政府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来确定是否需要发展机器人产业,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不能重招商引资、扩大规模,轻创新和人才培养,要防止“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局面。
下一代机器人要“与人合作”
“机器人的春天来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何玉庆介绍,目前的机器人市场主要有工业机器人、专业服务类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这些都属传统机器人,“是与人隔离、几乎不具备人的智能能力的自动化机器”。
而下一代机器人,将能够与人类操作者紧密合作,目前的挑战在于,作业灵活性无法与人配合,不能与工人共用工具,没有办法与工人高效交互,也没有办法接受抽象的命令,在线感知、认知能力远低于人,以及缺乏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