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我省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与台湾开展交流合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确立了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的发展闽台关系新思路,在紧密经贸联系、两岸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努力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对我省进一步发挥优势、促进两岸交流交往寄予了殷切期望。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闽台交流合作。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对台大政方针和决策,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积极先行先试,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发展两岸关系、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发挥了作用,做出了贡献。
福建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回顾过去,豪情万丈;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全省人民正以高昂的政治热情迎接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关 键 词
“五缘”即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地缘近”,福建是大陆距离台澎金马最近的省份,厦门角屿距小金门仅1000多米,福建平潭与新竹的距离只有68海里,全省100多个岛屿与台、澎、金、马邻近或交错。“血缘亲”,台湾总人口中有80%以上的祖籍在福建,在台湾有147个福建同乡会和126个宗亲会,在福建定居的台湾省籍同胞有1.5万人,去台人员家属80多万人。“文缘深”,台湾的民间习俗、信仰、戏曲、艺术等大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方言就是福建的闽南话,可谓语同音、文同源、人同根。“商缘广”,自古以来福建与台湾的商贸往来都十分密切,即使是在两岸军事对峙时期,这种海上交往也从未间断过。“法缘久”,福建与台湾有着悠久的行政关系,台湾从宋朝建立行政机构开始就一直归属福建管辖。即便到了清朝台湾单独建省后,还称作“福建台湾省”,仍然同福建保持着教育、行政、财政等方面的联系。
“六求” 作为发展闽台关系新思 路,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
先行先试福建积极尝试、落实中央出台的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如率先进口台湾农(水)产品,率先开放台湾同胞在大陆就学就业,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合作业务,率先批准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开展对台职业技能鉴定等,为发挥中央惠台政策措施效应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展 望 篇
●根据台湾产业特点和转移趋势,推出一批与台湾产业外移相对接的招商项目,有针对性地承接台湾外移产业,积极引导台商投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强化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对接层次。进一步改善台资企业的经营环境,为台商在闽投资兴业提供良好服务。
●继续扩大与金马直接往来,推动与澎湖直接往来。推动金门、马祖、澎湖成为“两岸三地”弯靠运输的换单地,拓展闽台海口直航。推动闽台空中直航和直接通邮,继续做好两岸节日包机厦门航点的工作,推进以厦门和金门为航空中转点的空-海-空客运联运业务,继续扩大“两门”航线包裹业务,推动在“两马”航线和泉金航线开辟包裹业务。建立闽台海上搜救联系机制,建设“平安海域”。
●抓住“海峡两岸旅游区”列入国家“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全国12大重点旅游发展区域的契机,全面加强闽台旅游交流合作。继续推进“金马澎游”,促进简化福建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审批、办证手续,做大“金马澎游”规模。推动福建居民赴台湾岛内旅游。构筑“海峡旅游”合作平台,推动闽台旅游线路对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互动。
●实施有关建设规划,加快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福建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进一步发挥园区的带动、示范作用,鼓励、吸引更多的台湾农民和农业企业到福建投资创业,开展合作。加快建设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宁德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和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基地,促进更多的台湾农水产品从福建口岸登陆。加强闽台农、渔业组织的对口合作,支持台资农业企业参与福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闽台农业合作产业化水平。
●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宗亲文化为纽带,推动建立民间交流渠道和联系机制,进一步加强闽台交流交往。加强闽台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闽台交流活动上层次、上规模,显特色、显成效。积极拓展闽台交流合作新领域,争取在职业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医疗卫生合作等方面的交流有新突破。
●围绕丰富内涵、提升水平、扩大影响、增强效应,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等综合招商会展活动和闽南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以活动促交往,以活动促沟通,以活动促合作,进一步发挥好福建在沟通两岸同胞、增进两岸合作、密切两岸往来、促进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作 为 篇
闽台产业合作更加密切
在《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的框架下,福建出台了“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加快闽台产业对接步伐。现在,以台资企业为龙头的石化、机械、电子三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产业链不断延伸,已经成为了福建省的主导产业;台商投资福建势头不减,截至2007年8月,全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近9217个,实际利用台资123亿多美元,台湾已成为福建的第二大境外资金来源地;闽台贸易额累计499亿多美元,台湾已成为福建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台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省有13家台资企业入选2004-2005年度大陆最大的境外投资企业500强。
闽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
1997年,福州、漳州成立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2005年8月,经国家批准实验区扩大到全省,成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先后设立,相关建设规划和优惠政策已经出台实施。闽台农业合作持续升温,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进入了加快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批准农业台资项目1957个,合同台资24.8亿美元,实际到资14.3亿美元,在祖国大陆各省市中位居第一。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台湾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设备5000多套,栽培、养殖、加工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加快建设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宁德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基地和泉州南安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动台湾农水产品从福建口岸登陆。
闽台客货往来持续攀升
2001年初,福建沿海与金、马、澎地区直接往来正式启动,为两岸“三通”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六年来,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的直接往来不断拓展,福建沿海主要口岸与金、马地区实现了客运直接双向、货运直航和直接贸易。“两门”、“两马”及泉州至金门客运量持续攀升,从2001年的不到2.5万人次猛增到现在的237.25万人次,6年增长了92倍。福建已构建起两岸海空直航、人货并进的立体运输通道。
在货运往来方面,开通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和莆田港对台专用码头至金门,福州、厦门、泉州港和宁德城澳港区至马祖,以及福州、泉州、漳州至澎湖的12条货运航线。自
1997年4月,开通了福州、厦门与高雄港之间的货物试点直航,截至2007年7月底,福州厦门两港与台湾高雄港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运营累计1.8万余航次,运送集装箱约477.8万标箱。
2005年,厦航公司执飞广州到台北与高雄4个航次台商春节包机;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增加厦门航点,截至
海峡旅游品牌携手打造
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地区旅游先后启动,标志着两岸旅游双向对接正式开始。
两岸文化交流日益热络
以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持续热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1500多名台胞来闽交流,有1个以上福建团组赴台交流。福建对台文化交流呈现出往来高端化、活动品牌化、交流持续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机制常态化的特点,并在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上创下了多个“首次”:首次入岛举办闽台族谱展,首次在台湾大型公共场所举办大型文艺公演晚会,首次入岛举办两岸图书交易活动,首次入岛举办大陆省份商品展,首次入岛举办妈祖金身和妈祖文物巡展活动,首次开展与台湾媒体交流合作,首次开展两岸职业培训交流活动,等等。
自2002年至2007年上半年,福建的文艺团体共有102批2608人次赴台湾演出;台湾共有27批548人次赴福建演出。
涉台活动载体构建完备
福建着力成为重要涉台活动载体的举办省份。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创新,目前福建已初步构建起内容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影响日益扩大的涉台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动体系。其中,海峡两岸(福州)经贸交易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闽南文化节、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两岸青年联欢节、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海峡青年论坛、两岸大学校长论坛、妈祖文化旅游节、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等已经成为了在两岸都有较大影响的交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