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中国工业报时评:“中国制造”不能赔本赚吆喝

日期:2007-10-22  来源:机经网  作者:cfmif  点击:
据报道,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的最新报告说,“西方把废气排放转嫁到中国。”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把工厂转移到中国大陆,因此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出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报告举例说,“每一件在中国生产出口到英国的物品,其废气排放量比在英国生产要多1/3。”
    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局面是很令人憋气的,有点赔本赚吆喝的感觉。一方面,中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品维持了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中国还得承受污染了大气的指责。当然,英国新经济基金会这份报告的基调还是公允的,它主张“气候变化的讨论焦点应从商品生产国转移到商品消费国”。
    笔者认为,虽然新经济基金会的这个主张很不错,但是要落到实处也很不容易。尽管我们在国际舆论战中仍然要继续大声疾呼,让世人都知道谁才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真正祸首,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却还是要立足于自己的产业政策。
    有人指出,就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在考核官员的政绩时,用一种叫“国民生产净值”(NNP)的指标,取代现在通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种“国民生产净值”实际上就是刨除了GDP中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所造成的损失后的经济发展速度,显然能够更好地衡量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的真实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用GDP作为衡量社会福利指标的最大片面性,就是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实际上,在计算GDP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扣除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而且在以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中,还将本来是“成本”范畴的环境损失,在环境资源经过了生产过程后,间接地变成了经济增长中的增量部分即“产出”了。而这就意味着,对环境的利用越多、破坏越大,GDP指标反而会越高。
    用NNP取代GDP,一个可能的“副作用”是,它会迫使中国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减少废气、废水和有毒垃圾的排放,使“中国制造”的成本上升,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从长远来看,这种“副作用”却会“倒逼”中国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最终走上靠技术和品牌来参与国际竞争的道路。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31506.906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