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成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试点,也是目前全国惟一一个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工作试点。近年来,重庆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制造、能源、化工、医药等产业的核心基地。 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摄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区域发展战略不懈探索作出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也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
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整个“十一五”时期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并全面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勾勒了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建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和主要途径。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到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能否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全局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2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又提出了“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好、落实好”的明确要求。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总的思路和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成渝经济区独具特色。它有两个中心,即重庆和成都,二者共同组成“双子星座”,引领着若干城市群。
重庆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近年来,重庆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制造、能源、化工、医药等产业的核心基地。而令成都人骄傲的是,其高新技术产业在西南地区稳坐“头把交椅”,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制药业和农业都可圈可点。
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则属水到渠成。
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一体”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在京津冀高层已逐渐取得共识,推进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动力正明显增强。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北京、天津、河北参加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建设、首钢炼钢产业向曹妃甸工业区转移等,都将加快该地区产业体系的分工与融合。京津冀都市圈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加强了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联系。
联而不合只能各自为战,分工协作方能和谐共赢。以往,一些省区市也曾尝试着进行过区域合作,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皆难以在跨省际合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自此,“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开始步入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
比如,山东省提出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思路;河南省提出要将“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湖南省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定为“中国第五极”;湖北省规划建设“武汉经济圈”;江西省提出再造“昌九工业走廊”;安徽省提出“合肥——芜湖都市带”概念;陕西省继“关中经济区”后又提出了一个“大西安都市圈”构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酝酿构筑“环天山经济圈”。从点状拉动到各个大经济圈、城市群“抱团”互动,区域经济的“圈”、“带”、“区”等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在祖国大地上纷纷涌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是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大战略。在这一思路和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出现可喜的变化。
——引导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内的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区域政策框架陆续建立。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下,东部地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顺利启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政策区域进一步细化。
——地区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重要的区域类型。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各地区依托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意识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地区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以京津冀为核心区域的三大都市经济圈,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37%,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3以上,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成渝地区、中原地区等城市群也在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区域协调互动机制逐步形成,对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逐步完善,地区间经济协作、技术合作、人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东部省市对口支援和帮扶西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各地区对口支援和帮扶西藏及三峡库区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逐步显现。东部地区也通过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的建立,加强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从不断深化的产业分工和优势互补中受益。国家逐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国家安排的国债和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坚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重点支持开工建设了一批覆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显著增强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后劲。
区域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差距趋于缩小。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减少贫困、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对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社会保障程度提高。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然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有新思路新举措,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
虽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清醒。
相关部门的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然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一些区域产业发展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推进工业建设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消耗资源和占用耕地,环境损耗和污染加剧,导致一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下降。各省区市“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普遍比国家的预期目标高1个至2个百分点,但主动把环保控制指标定得比全国平均控制指标还高的,却比较少。
比如,人口转移滞后于经济的空间集聚,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沿海地区成为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但受现有种种条件制约,绝大部分流动人口难以转化为本地人口。
……
然而,我们更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条件具备,正逢其时。
在政策上,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如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鼓励东部地区支持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步骤上,四大机制并举,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导入扶持机制,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导入市场机制,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导入合作机制,“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初显“1+1>
2003年底,呼和浩特市举行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交流会。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一番讲话赢得一片掌声。他说,内蒙古近几年将新增3000万亩耕地,可组织浙江农民和农业企业前来经营,从而形成浙江省在内蒙古的“粮食飞地”;浙江加工出口的边贸产品可以在内蒙古建立加工园区,浙江方面可以把税务机构同时带到园区,从而形成“工业飞地”;内蒙古还可以把新的煤矿交给浙江的企业开发,把生产的煤炭运回浙江,从而形成“能源飞地”。2004年5月,浙江省党政和经贸代表团考察四川、重庆、湖北3省市,与重庆、湖北两地签订了近500亿元的投资协议,加上此前与四川达成的超过百亿元的投资协议,总投资额达600多亿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东部发达省份与中西部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经济合作。
需要强调的是,面向未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功能区的提出,便体现了我们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
功能分区的概念,就是要按照自然、生态的状况,按照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保障情况,按照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力度、经济结构特征,按照人口集聚状况、地缘特征、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划分功能区。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遍地开花”,不是每一寸国土都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按照功能区域构建区域发展格局,就是在广袤的国土上,既要有开发,更要有保护,引导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适应自然,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根本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一方经济”与“一方水土”、“一方人口”相协调。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艰苦奋斗。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全党全国将继续按照党中央的总体战略部署,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功能定位、发展重点、政策导向等重大问题,抓好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前景光明。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各区域就一定能够呈现比翼奋飞的壮丽景观,依靠13亿人民的共同努力,谱写出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