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鸡蛋在鸡妈妈温暖的翅膀下可以慢慢出壳,成长为一只健康的小鸡;一家小企业也可以在高科技的巨大翅膀下孵化成一个前景广阔的大企业。目前,泉州市已经有206家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型企业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破壳而出。
图片:泉州市江南高新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示范作用凸显
一家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科技力量是其发展因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我市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至2006年底,我市已先后培育了12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4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两个密集型企业”,建立了87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和1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建设了泉州软件园、台湾学者(泉州)创业园、泉州生物医药产业永春基地以及德化、惠安2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鲤城微波通信和德化陶瓷产业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永春生物医药基地、南安光伏产业基地等正抓紧筹建,力争成为我市新一批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除此之外,我市还积极推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带动区域特色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示范作用凸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不断向县(市、区)延伸。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孵化场地面积扩展到33500平方米,鲤城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泉港区石化孵化基地、石狮市海峡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洛江五金科技孵化基地、惠安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纷纷建设投入使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服务面积达127500平方米,孵化重点包括电子、机电一体化、软件、微波通信、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领域,共孵化培育了206家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型企业。
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经费多渠道投入
目前,我市每个县(市)均有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石狮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南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福建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每个县(市)至少建立了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比较突出的包括石狮市纺织服务ASP平台、德化县陶瓷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惠安县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晋江市制造业协作服务平台、安溪县茶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南安市粮油深加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泉港区石油化工专业孵化器、永春县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南安光伏产业基地等等。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一个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化平台统筹引领,各县(市、区)已建立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优化了地区创新创业环境。
另外,我市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发展农技110等信息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网及支持系统,开展了星火培训专项行动,开展远程视频培训系统,建成了17个国家、省、市级星火培训学校,在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技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安市、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被评为省级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市)。
近几年来,我市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大科技投入。2006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4项,落实项目经费4476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2650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49.8%和223.2%。2006年,全市共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13项,市、县两级财政落实项目经费4350万元,引导企业资金投入5000多万元。在重大科技专项经费投入上采取市县捆绑投入为引导、企业自筹经费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科技项目的显示度,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地提升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