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缓解资金难题机床融资租赁或将迎来转机

日期:2008-03-25  来源:慧聪网  作者:cfmif  点击:
资金不足制约设备升级

    企业要实现设备的升级换代,首先要解决资金难题。加工精度较高的关键零部件或尺寸较大的部件,往往需要购置国内大型厂商制造的或进口的中高端数控加工设备。这类设备少则花费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甚至亿元,大型企业很多都要到银行申请贷款才能解决。

    在我国信贷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除了以房产、土地为抵押获得较大金额贷款外,其他融资渠道较为有限,民间融资也多以短期的流动性资金融通为主,与设备的一次性大额投入长期回收的特点并不匹配,且短期贷款到期必须偿还后才能再申请续贷,容易给企业带来资金流动性风险。

    融资租赁缓解资金难题

    如何解决设备购买资金问题,成为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这时候,机床融资租赁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也日益为企业接受。

    融资租赁就是出租人根据客户的要求,向客户指定的供货人购买指定的设备,租给客户使用,客户分期支付租金并在租期结束后获得设备所有权。这种方式能够帮资金短缺的企业以少量的首期投入,实现设备的提前购置和使用。而在2~3年的租期内,设备投入带来的订单收益往往已足够支付每期的租金。

    融资租赁于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作为银行流动性贷款的一个重要补充,融资租赁方式既不占用承租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又为承租客户提供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分期偿付的还款方式,也有助于承租企业避免资金波动风险。

    无奈的单相思

    我国融资租赁起步较晚,最早是由一批外资和合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2005年,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将开展内资租赁企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工作,有9家国内企业被批准为全国试点企业。被冷遇20年的内资租赁企业终于获得融资租赁资格,这给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机床融资租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与红红火火的工程融资租赁市场相比,机床融资租赁仍然少有起色。据悉,工程机械大鳄———卡特彼勒去年有过半的销售收入来源于融资租赁。

    机床行业对融资租赁的青睐还处于单相思状态。究其原因,不是机床行业不好,实在是僧多粥少;机床产品种类繁多,租赁公司又喜以项目为中心打游击战,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自然是吃力不讨好。

    机遇来临

    目前,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也在加速发展,据统计,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占整个制造业的95%。他们非常需要一条门槛低、风险小、操作快捷的融资“绿色通道”来解决他们大宗设备采购的困难。而机床融资租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服务,在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方面具有独到功能。

    机床融资租赁的优势在于,客户用少量投入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机床,用于生产,创造效益,然后从获得的利润中,偿还租赁费用,“借鸡生蛋”,减轻资金压力。同时,融资门槛低,手续简便,费用成本较银行贷款要低。因此,该方式不仅受到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欢迎,也受到机床设备供应商的欢迎。

在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机械加工设备是采用租赁方式进行销售的。

    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正在考验企业的资金链。美国联合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客户经理胡启明说:“由于国家采取紧缩银根的宏观调控政策,今年企业融资难度远高于去年,简单说表现在三个方面:要求高、头寸紧、利息高。”该公司致力于为国内中小企业融资。

    另有妙用

    在国家紧缩银根的情况下,机床融资租赁解决了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导致资金紧缺、设备升级跟不上等困难。

    从全球制造业,尤其是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金融资本对于制造业的成长起到了尤为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大型设备采购方面,租赁方式已成为制造型企业设备采购的一个主要方式。

    有关专家表示,融资租赁对制造企业的促进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销售。销售时提供金融服务,比较其他金融机构,成本低且操作速度快,早赚钱,早回本;二是促进投资。利用制度租赁投资减税、理财,提前拥有高端设备,提高企业形象和实力;三是资产管理。实现资金资产即时相互转换,促进现金流和物资流,实现分期付款,减轻一次性还款压力,可以提高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不占用现有的银行信贷额度,是现有融资渠道的有力补充;四是财务安排。项目融资、报表改善,融资期限最长达到3年,减轻财务管理成本,令财务安排更加便利,降低营运资金运营压力,提高企业运营安全程度;五是盘活闲置资产。将闲置资产用租赁方式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02198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