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由产品制造为主转向同时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阶段。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产业附加值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转移环境下的选择,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结果。”在
高位运行风险不容忽视
“已持续数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正在积累机械产品实物需求增速回落的风险,固定资产投资热潮正在加剧机械工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促使机械产品出口市场门槛不断提高。所有这些必须引起业内高度警觉,增强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未雨绸缪,早为之谋。”蔡惟慈表示,尽管形势大好,但机械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可忽视。
蔡惟慈分析认为,目前行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仍然脆弱。表现在行业发展过度依赖于实物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支撑业内高端产品发展的技术来源过度依赖外方,企业技术升级的创新动力仍然不强。此外,对铜、铝、优质钢材等原材料及能源的需求强度增长过快,供应的瓶颈不断加深。如果继续延续以前的规模扩张之路,整个行业的困难将会越来越多。
同时,产能扩张过猛,供过于求的危机正在积累。蔡惟慈指出,目前行业投资势头旺盛,并带有极强的外延特征。统计显示,2006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1.09%,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个百分点。在巨额的投资总量中,用于征地、盖房的投资和用于买设备工艺的投资差不多。今年1~8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6亿元,同比增长42.22%。
蔡惟慈说,投资热潮孕育和催生新的产能,也孕育着供过于求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始终困扰行业的发展。如果对该矛盾关注不够,或不善加引导,就有可能将目前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向反面。
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强烈,受制于人的矛盾加剧。蔡惟慈认为,由于国内无法掌握高端主机和成套产品发展主动权,很多设备需要进口高档配套件。而国外交货期一延再延,价格逐年上涨状况持续出现,就是卖方看准了我国国内需求增加但供应不了的现状。
蔡惟慈指出,国际贸易平衡压力加大,贸易摩擦有加剧之势。他说,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已经成为当前突出的热点问题。国家已经并将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进口,包括鼓励进口先进装备。企业生产环境将不可避免趋于严峻。与此同时,低档产品的出口政策将会有所调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将不断提高。如果一味依靠扩大出口,将面临产品必须不断升级的巨大压力。
由“硬”到“软”
针对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蔡惟慈结合机械工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提出要努力将指导思想由重“量”向重“质”转变;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加快由以“硬”为主向重视提高“软”实力的方向调整。
蔡惟慈说,所谓“硬”,泛指那些通用定型产品和固定资产;所谓“软”,泛指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尤其是差异化产品、专用设备及生产线的专有技术,独特的工艺技术,以及现代制造服务业、产品和工艺研发项目及研发手段方面的投入,市场开拓及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等。
蔡惟慈指出,相当多的企业目前存在着重“硬”轻“软”的倾向。企业今后在产出和投入上必须实现三个拓展:
一是产品发展的视野要由通用的“大路货”向专用的差异化、个性化、特色产品拓展。
二是产能增长的重点要由主机向关键零部件领域拓展,要千方百计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获得关键零部件的发展主导权。 <BR< p>
三是要由注重有形的产品、厂房、设备的产出和投入,向更加重视无形的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和工艺两方面)拓展。
蔡惟慈说,当前,现代制造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交钥匙、用户备品备件零库存服务、售后服务远程化、再制造、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方面。在机械行业,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冰山集团和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已经在现代制造服务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