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徐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与分析

日期:2007-11-05  来源:机经网  作者:cfmif  点击:

今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抽样调查的形式组织开展了首次工业企业创新情况调查,徐州共有251家工业企业被抽中为调查对象。为了解徐州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开展情况,客观评价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我们对抽中企业的调查问卷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徐州企业创新工作日益受到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工业企业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稳步增强,但创新活动的开展情况在全省的位次偏后、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单一、创新主体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徐州大市不相适应,企业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
  成 效:
  创新活动日趋活跃。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有1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46.22 %,有100家开展R&D活动,占39.84%。从企业规模来看,被调查的14家大型工业企业,有13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92.86%,77家中型工业企业有47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61.04%。再从被调查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来看,全市28家高新技术企业有27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96.43%。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徐州创新的主体。
  创新能力日趋增强。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被调查企业创新费用达到24.71亿元,比2005年增长27.17%,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费用为22.89亿元,比2005年增长25.63%;工业企业内部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下同)经费支出11.55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0.59亿元,比2005年增长26.96%;工业企业创新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4%,其中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12%。
  创新成果显著。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被调查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08.67亿元,其中国际市场新产品占7.22%,国内市场新产品占66.85%,本企业新产品占25.93%。在知识产权获取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效果,251户被调查的企业中,52户企业申报了发明专利,72户企业注册了商标,16户企业申请了版权登记,130家企业对主营产品拥有了自主品牌。
  消化吸收创新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齐头并进,并呈超越之势。自主创新的类型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调查资料显示,在产品创新方面,15.14%的企业开展了原始创新,13.55%的企业开展了集成创新,18.73的企业开发了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工艺创新方面,12.75%的企业开展了原始创新,15.54%的企业开展了集成创新,21.51的企业开发了消化吸收再创新。
  位 置:
  创新活跃程度――全省排第十位。2006年徐州共抽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家,其中开展创新活动的单位有116家,占46.22 %,开展创新活动单位数全省排第10位;开展R&D活动的企业有100家,占39.84%,全省排第10位。
  创新费用的投入――全省排第9位。2006年全市被调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共计1027.63亿元,创新费用支出总额为24.71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4%,全省排第9位。创新费用中内部R&D支出为11.5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12%,全省排第10位。
  创新产出――全省排第9位。2006年全市被调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108.3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08.67亿元,其中新产品出口为13.58亿元,在全省分别排在第9、9、10位。
  自主创新能力――全省排第10位。从企业研发的主体来看,2006年进行产品创新研发的企业有97家,其中进行自主研发的有67家,占69.07%,全省排第10位,进行工艺创新研发的企业有103家,其中进行自主研发的有59家,占57.84%,全省排第10位。
创新的环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拥有企业办科技机构、政府资金投入、拥有自主品牌和申请专利分别在全省排7、11、10、10和10位。2006年被调查的2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为26.63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为2.05万人,占7.69%,排在全省第7位;拥有企业办科技机构的单位50家,占19.92%,排在全省11位;政府投入资金0.6亿元,占2.42%,排全省第10位;拥有自主品牌和申请专利分别为130和52家,分别占全部企业数的51.79%和20.72%,全省排第10位。

困 境:
  创新意识不高。调查资料显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但企业领导人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有46.22 %的被调查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有90%以上的企业领导人认为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企业领导人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关注程度较低,认为只起一般作用的仍占到28.29%,甚至有0.4%的企业家认为不起作用,说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新人才不足。从创新成功经验看,99.12%的企业家认为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从徐州被调查单位的从业人员情况看,2006年末,全市被调查单位从业人员26.63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7.69%。再从近三年徐州工业企业中止失败的自主创新项目看,近1/4是由于缺乏技术人员或技术人员流失所致,缺少自主创新科技带头人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企业家调查问卷资料显示,在113家创新成功的企业家中,虽然有97.35%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对留住人才、对创新的成功有一定影响作用,但仍有37.27%的企业家认为影响程度只一般,还有8.18%的企业家认为影响程度较低,甚至有2.65%的企业家认为没有影响。
  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资金85.87%来源于企业自筹,政府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吸收风险投资、国外资金分别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42%、6.47%、0.03%、0.01%,由此可见,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显得单薄,再加上自主创新面临的巨大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高效可行的融资机制难以形成,企业普遍遭遇融资瓶颈。筹资渠道单一,风险过于集中,不能有效分散,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创新动力减弱。
  创新主体薄弱。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没有高效、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就不会有宏观意义的科技进步。2006年被调查单位拥有企业办科技机构50家,占19.92%,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企业办科技机构36家,占14.34%,而面广量大的小型工业企业仅有14家,占5.58%。从创新情况看,36家拥有企业办科技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而没有企业办科技机构的5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24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 43.63%;再从14家拥有企业办科技机构的小型工业企业来看,有13家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92.86%,而没有企业办科技机构的146家小型工业企业,只有43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 29.45%。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徐州有50%多的工业企业对技术创新还未做出相应的反应,必将会失去市场的先机。
  途 径:
  创新途径的先导在理念。理念指导行动,理念激发思想,理念产生创新。企业创新是国家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企业家是实施创新理念的核心力量,是企业发展的领路人,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一个又一个企业走向成功、走向发展的关键。因此,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有效激活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加大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创新途径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一流的创新离不开一流的人才,企业要充分认识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要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全新的人才观念,长远的育才战略,真诚的聚才方式,完善的激励机制,尽快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建立一个公平的业绩评估体系,培育出一支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宜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一是采用柔性策略和优厚条件吸引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成果参股、入股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激励措施使他们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二是认真实施科技人才开发计划,从减免税中拿出一部建立科技人才开发基金,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熟悉国际惯例、有较强的参与国际技术经济活动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上应向科技人员倾斜,调动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使企业发展得到人才保证。

创新途径的支点在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须加大创新投入,进行多方联动,才能优势集成。①政府支持:首先政府应通过预算,加强宏观引导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三项费用额度;其次,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科技减免税政策落到实处,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②企业主导:企业必须要明确自身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提高竞争力的突出位置。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直接参与技术研发,加大投资力度,把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快形成更加完善、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更为快捷和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③社会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如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资产重组,股票上网发行;争取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利用境外资金等。
  创新途径的载体在科技机构。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载体在科技机构,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机构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有助于企业创新战略目标的选择,有利于项目、人才和经费投入的稳定增加,有利于增加与外部科技力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外部科技发展的信息获取。为此,徐州的工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应加强以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究开发机构建设,使各类技术研究中心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的载体。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37831.39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