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装备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粮食增产90%以上需要借助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如精量播种、秸秆还田、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化技术。受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内在需求拉动,特别是科技发展、农机购置补贴连年大幅度增加等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有效支撑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2898亿元,同比增长33.7%,实现了连续10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农机制造国。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预计今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将在3200亿元以上。
通过市场导向、政府资金引导,企业配套投入,我国突破了典型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可靠性与试验检测、精准农业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了200马力级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研制开发了精密播种、谷物联合收获、中耕植保、节水灌溉以及大宗农产品品质在线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成套设备等农业生产急需的重大产品,显着缩短了部分关键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支持建立了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行业共性应用基础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了一批创新型企业集团。通过组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了行业高技术研发、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备的研发条件和高端制造能力的产业化基地,联盟以契约式为纽带把行业产学研合作关系稳定化,牵头组织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策划实施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因素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发展
我国大型农业动力和高端复杂农机具进口依存度高达90%以上,大宗农机可靠性仅及发达国家40%,水、肥、药利用率仅国际先进水平的50%。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说,我国农业装备产业核心技术缺失、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农业及粮食安全生产及稳定供给存在巨大隐患。
首先,技术原创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支撑新产品开发。一方面,高校相关学科的萎缩,重要前沿和原始性创新匮乏,生物、信息、自动智能化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缺乏融合。另一方面,许多农业装备技术研究院所转变为企业后,其所承担的共性、公益性技术供给职责大大弱化,院所缺乏投入的动力和供给的积极性,其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能力难以发挥。
拥有自己的农机制造业体系才能保障农业生产需要。黑龙江省农机学会理事长何堤说,国内一些插秧机关键件从日本进口,2011年日本遭遇地震后,这类插秧机在国内市场上脱销,部分地区因此耽误农时。国外一旦有封锁或遭遇灾害,停止对我国的零配件和整机出口,我国农业生产可受到严重影响。随着国外研究储备能力的不断释放,如果不能跟进技术创新,我国同国外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第二,企业科研能力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创新的能力不强,研究、开发、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运行模式,产研、产学处于一事一议的松散合作阶段,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尚未确立,制约了农机科技自主创新。我国农机企业8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700家,但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累计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一家企业。具备研究能力的企业不足200家,仅占规模企业的7%,仅有20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究中心。
第三,多元长效机制缺乏,持续创新投入能力不足。李树君说,目前每年国家财政科研投入中农业装备占比不到0.1%,农机企业尚未成为投入主体,科技与金融未能有效结合,农机科研投资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装备技术的持续创新开发与应用。